建筑节能设计中应变节能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的国际石油危机以后,在建筑领域出现了全球性的节能建筑研究。这个大潮流的到来,席卷了所有的发达国家,它带动了多方面的建筑技术蓬勃发展,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建筑节能研究已经从一味地强调减少能量消耗逐步转向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建筑对环境综合效益的关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使建筑主动去适应环境气候的波动,尽量减少能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目前,我国将建筑节能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然而针对我国大陆性气候的应变节能研究甚少,因此需要研究应变节能建筑,更有效的使建筑传统能耗的减量化和对气候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如何理解建筑节能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如何使建筑“活”起来,建筑对应不同气候相应变化成有利于节能的形态,特别是针对我国大陆性气候的应变节能;如何把气候作为有利能源反过来为建筑所用,将成为本文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从自然界生物适应气候变化得到启迪,从传统民居应对气候策略中借鉴,还从国际上前沿的应变建筑理论和案例中学习。探索针对我国气候特点的应变建筑,使建筑能够在“夏季建筑形态”和“冬季建筑形态”之间做出适时地应变。第一章论述选题理由和研究目标,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和再认知,阐述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列出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对应变节能建筑主要类型、特征和发展进行研究,为下文应变节能建筑设计的研究做好铺垫。对我国节能建筑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现状的优缺点进行评述。第三章通过研究应变建筑的类生命特征和建筑应变的进化结构,建构应变的建筑观。应变建筑来源自然用于当今建筑设计,以实现天人合一的人文建筑理想。同时明确了应变建筑的目标。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之一。研究建筑应变的设计原则,进而研究建筑应变设计的内容。本章节通过深入剖析建筑的各个环节的应变节能及能源利用,根据我国大陆性气候的情况进行提炼和升华。第五章研究建筑应变设计的方法和路径,本论文从自然界、传统民居和国际上先进的应变建筑中学习。第六章通过国外先进应变建筑设计实例,说明本文的观点和研究结论。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与单纯桡骨远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探讨夹板固定对尺侧柱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匹配、配对方法设计临床研
以烟煤和高粱秸秆为研究对象,在小型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压力3.5MPa及温度700℃条件下制焦方式、煤/生物质混合比和气固接触时间对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制取富甲烷气体过程
20世纪的最初十年(1901—1911),是清王朝的最后十年。这是一个内忧与外患交加、危机与生机并存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由旧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1840年鸦片
以煤萃取反萃取分离所获得的疏中质组分为原料,通过简单的炭化过程制备了泡沫炭并进行了石墨化处理.采用热重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以及压汞仪等对原料的
搭建了小型气流床水冷壁气化炉实验平台,进行水冷壁结渣实验,验证了“以渣抗渣”的思想,为气化炉水冷壁衬里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炉内火焰温度、壁温、循环水量等因素对
以一种褐煤和一种煤焦油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加氢反应,正己烷萃取液相产物,碱抽提法富集萃取物中的酚类化合物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在褐煤液化油体系中共鉴定出24种酚
为研究炼焦强黏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利用试验焦炉(SCO)对梅山常用11种单种强黏煤进行了炼焦实验及焦炭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炼焦强黏结煤的黏结性、变质程度和碱度指数是对焦炭
输电线路防外破在线巡检系统对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巡检方式可靠性不高、误报率较大、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外破识别算法,并利用
招标投标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在改善经济秩序、提高投资效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在推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规避招标、串通招标等等。制度的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