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江河渔业资源持续衰退。鳜属鱼类是肉食性鱼类,处于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高端,环境变化对鳜资源的影响更为严重。鳜属鱼类(Siniperca),在中国分布有3属9种,常见分布于黑龙江、长江、淮河、黄河、钱塘江、珠江等水系,其中在珠江水系最常见的为大眼鳜(S.kneri)和斑鳜(S.scherzeri)。鳜产漂浮性卵,属多次产卵型鱼类,受精卵从产卵场顺水漂流发育孵化出膜,成为仔鱼。研究鳜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机制,对鳜资源的保护、江河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珠江高要江段固定采样点多年连续监测大眼鳜仔鱼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卵场江段温度(水温、气温)等对监测江段早期补充资源发生的关系,研究温度对大眼鳜早期补充的影响机理,以期为鳜属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鳜属鱼类分布在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黄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等水系,栖息地最低温度的区域为松花江流域的漠河,其气温范围为-5.1-8.7℃,长江以南栖息地气温范围为13.2-25.2℃,珠江水系鳜属鱼类的主要种类组成为大眼鳜和斑鳜。2015-2016年各季度6个采样点的成鱼捕捞数据表明,在六个采样点中石龙的鳜属鱼类最多,德庆无鳜属鱼类出现;珠江流域鳜属鱼类的季节变化明显,在采样点石龙鳜属鱼类每船数量占比中,冬季最高(0.54%),夏季最低(0.27%),且在个体大小上,冬季鳜属鱼类的个体大小(181.8±74.0kg)远大于春季鳜属鱼类的个体大小(118.5±47.2kg)。(2)用大湟江口水文站的水温数据拟合肇庆鳜采样点水温,结果如拟合方程所示:y=1.0341x-0.3391(R2=0.9839),通过拟合方程以及大湟江口 2006-2013年连续水温数据推求出肇庆采样点相应时间2006-2013年的连续水温。(3)珠江肇庆高要江段大眼鳜仔鱼首次出现的水温一般在19℃以上,高频出现的水温范围为25.2-30.0℃。相关性分析表明,月尺度和季尺度的平均水温与相对应的平均仔鱼密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85**和0.656**。而19℃水温不是发生卵苗的唯一条件,大眼鳜初次卵苗发生仍与季节性有关,如珠江流域大部分区域3月中旬-4月初水温均达到19℃,但大眼鳜仔鱼的出现时间仍出现在4月底-5月初以后。(4)使用肇庆的气温与大眼鳜仔鱼发生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鳜仔鱼初次出现时的气温均大于19℃,高频出现的气温范围为25.9℃-31.1℃,且在日尺度、月尺度以及季尺度上,平均气温与对应平均鱼苗密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53*、0.542**和0.777**。采样点气温对大眼鳜出现的影响结果与水温的影响结果一致。(5)根据珠江大眼鳜苗发生于水温19℃-30.0℃,气温19℃~31.1℃,以及各流域气温及水温背景资料进行经验判断,松花江流域鳜仔鱼可能出现时间可能在6-8月;辽河流域鳜仔鱼可能出现时间可能在6-9月;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鳜仔鱼可能出现时间可能在5-9月;东南诸河鳜仔鱼可能出现时间可能在4-11月;结果对其他流域鳜属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尝试使用KNN模型判断大眼鳜仔鱼是否发生,结果表明:单因子气温不能判断监测点大眼鳜仔鱼发生,加入径流量为特征属性时,模型精度明显提高,说明KNN模型分析需要多因子。初步建立大眼鳜仔鱼多度与气温的回归方程:(?)=0.0038ML2-0.1069ML+0.71.其中MD为鳜仔鱼月平均密度;ML为最低气温月平均值;对大眼鳜仔鱼月均密度与气温的平均值、最高值及最低值依次进行多度分析,其中月均密度与气温平均值的拟合曲线的R2=0.67,P<0.01,回归效果显著,基本实现用气温的平均值可以实现对大眼鳜仔鱼月均密度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