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草地野生蘑菇遗传多样性和重要性状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川西高原草地野生蘑菇资源进行调查,了解了该地区野生蘑菇发生季节和规律,并收集了野生蘑菇菌株进行保藏,同时对保藏的部分菌株进行遗传分析和菌丝生理特性测定.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野生蘑菇资源丰富,在若尔盖,红原,色达,雅江,德格,炉霍,稻城,理塘,石渠等9个县均有野生蘑菇分布。子实体主要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底,海拔3000-4000米左右的草地上。2本研究是基于rDNA ITS区段的DNA序列对菌丝体进行物种鉴定,其方法是先扩增出待鉴定真菌rDNA ITS区段的DNA,并测出其序列,然后与互联网上DNA序列数据库中的蘑菇信息资源进行比较,该DNA序列与互联网上DNA序列数据库中的蘑菇相应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同源性达到了99%。经形态和显微特征观察,并与标准菌株进行比较,发现供试野生蘑菇菌株与标准菌株无差别,进一步表明所收集的野生菌株为蘑菇种。3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技术,利用10个引物对川西高原的43个野生蘑菇菌株和5个对照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I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10个ISSR引物能将所有供试菌株相互区分开来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093-0.800,在相似系数为0.35时,48个菌株聚为4个群.根据供试菌株的遗传相似性分析的结果显示,43个野生菌株和5个对照菌株未出现在遗传背景上完全相同的菌株。说明菌株在DNA水平上具有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对蘑菇生长形成的蘑菇圈形态和子实体生长进行了调查,并对蘑菇圈上的蘑菇菌种间遗传差异进行了ISSR分析,建立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表明:蘑菇生长形成的蘑菇圈为环状,蘑菇圈上生长的植物明显较蘑菇圈内外的植物旺盛.蘑菇圈上的蘑菇菌种之间存在遗传差异.在相似系数为0.524水平上,可区分出不同蘑菇圈上的蘑菇菌种。5对川西高原113个蘑菇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5大类群,菌株间遗传差异与菌株采集地理位置差异相关性不强。6利用单因子试验对川西高原蘑菇的氮源、碳源、pH、温度、通气等培养条件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差尿素,优劣顺序为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硫酸铵>尿素;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差乳糖,优劣顺序为葡萄糖>淀粉>麦芽糖>蔗糖>乳糖;.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5-12,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最佳通气为棉塞.在土壤配方试验中,麦粒土壤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其中又以麦土比1:2的生长最快。
其他文献
相对其它营养元素,磷的有效性受土壤条变化的影响最为复杂,前期的研究发现,因水分条件的改变所导致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对铁、锰结合态磷的影响尤为突出。目前,淹水过程中氧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日益加剧,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其他修复手段相比,土壤调理剂因成本低、操作简单、不影响农业生产等优点而引
从四川省若尔盖高原采集草甸土、沼泽土和草甸风沙土土壤37份,采用稀释平板法测定了放线菌数量。并分离纯化得到101个菌株,其中,分离自草甸土壤56株,沼泽土壤18株,草甸风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