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拓扑异构体是一类崭新的同分异构现象。是分子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的新课题。同步合成出多样性的拓扑异构体,是开展拓扑异构体之间波谱性质的比较、结构分析、鉴别方法、相互转化及选择性合成工作的基础。本文利用一锅煮的方法同步合成出六个基于二乙酯基甘脲的C型与S型折叠态的拓扑异构体,利用经典的手段1H NMR和13C NMR,IS,UV,SEM首次对合成的C-shaped和S-shaped六种拓扑异构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分析,发现对于不同拓扑结构的C-shaped和S-shaped可以通过1H NMR来区分,而对于相同拓扑结构的S-shaped分子cis(SC)和trans((±)ST)分子;C-shaped的cis(CC)和trans((±)CT)分子,则要结合13C NMR来鉴别,六种拓扑异构体的IR,UV,SEM则没有明显的区别。并且我们得到了六种拓扑异构体的晶体结构。证实了我们利用经典的手段分析是正确的。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合成并衍生出类似结构化合物或同系物分子,试图构建一个以拓扑结构多样性为特色的化学库。我们通过四个(拓扑对映体作为混合物来用)拓扑异构体及部分中间体中间体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发现四种拓扑异构体的杀菌活性没有明显的差异。而除草活性则出现较大的差异。C-shaped的cis(CC)无论对双子叶植物油菜还是单子叶植物稗草均表现出很好的抑制作用,而其他的异构体则只是在一定浓度时对某一种草有较好的活性。这也是首次开展调查和筛选拓扑异构体的生理活性的研究工作。另外,基于原子经济性的要求,如何选择性的得到预期的3D结构的分子是本文重点开展的另一个研究课题一拓扑选择性合成的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前沿性课题,文献报道极少。我们尝试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建筑板块的三维构型对拓扑异构体选择性生成的影响,以及各个拓扑异构体在产物中的分布规律,探讨拓扑选择性合成中可控制方法。在拓扑选择性合成的研究中,通过反应条件的改变,我们发现延长反应时间和提高反应温度(高压下)可以选择性的得到C-shaped的产物。除此之外,根据组装模块环醚本身的三维空间构型,利用其拼接的角度,伸展的方向,从而进行化学反应并选择性得到了预定结构的建筑C-shaped分子。而且,基于拓扑异构体之间三维立体结构的不同,C型与S型分子在分子识别,组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论文也详细研究了C-shaped的分子(亦可以称为分子夹)对中性芳香客体的识别作用,通过大量的实验,我们发现我们这种4U的分子夹对对苯二酚等客体分子具有很好的识别作用,它们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力主要是主体分子的边墙和客体分子苯环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以及主体分子甘脲上面的脲羰基和客体分子的羟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这些作用力可以通过1H NMR,IR的变化表现出来。这是第一个对对苯二酚有着良好识别性能的人工合成的分子夹受体,和Nolte的3U的分子夹对间苯二酚的识别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分别通过1H NMR,IR,JobPlot,Dilution titration等手段对形成的包结物进行了表征,并初步推断了其相互作用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