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报纸评论周刊对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分析——以《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都市报》作为中国现阶段较为有影响力的报纸,其公信力、贴近性和社会责任感一直是其所标榜的,新闻评论作为体现一份报纸深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评论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采编队伍的素质高低,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报纸在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消息报道上的差异越来越小,受众在阅读评论过程中的收获,可能决定了其对一份报纸的看法。《南方都市报》除每日第二版固定的版面为评论外,更多体现该报水平的评论需要有刊登的平台,也需要更为广泛的选题涉入。“评论周刊”的创立对当今都市类报纸将新闻评论以周刊形式出版起到借鉴的作用,每期固定的8个版面给新闻评论提供了更大的刊载平台。主题内容选择与时事结合紧密的同时突出了深度,评论作者的群体也打破了专业新闻评论记者队伍的群体。   政治民主化作为现阶段中国民主、开放的政治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成为了媒介报道和反应的重点。在评论周刊的评论内容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内容,是评论周刊履行舆论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自由开放的言论平台也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表现,其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也唤醒了公民言论自由和监督社会的意识。《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的创刊与发展,对当代报纸新闻评论的发展有借鉴和启发作用,为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和一种新的发表模式。  
其他文献
美国新闻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领先世界。在互联网崛起之后,美国新闻院校普遍办起了网站,而且经过不断探索,多数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其网站建设普遍比较完善,内容丰
期刊
期刊
本研究立足于转型期中国社会人际传播障碍的特定背景,借鉴中西方已有的人际传播能力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囿于特定传播层次——人际传播,试图构建高语境强关系中的人际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地方性英文报纸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它们在服务来华驻华外籍人员、发挥本土对外传播功能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面对全新的
期刊
2002年Naomi Klein(娜奥米·克莱恩)的《No Logo》(拒绝名牌)出版发行,随后这本大胆质疑全球化和消费文化欺骗性的先锋之作,不仅在全球畅销而且促使了世界各地那些追求以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