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可影响人体多脏器和多系统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脑、肾、眼、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发生,其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在眼部,糖尿病性白内障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而糖尿病性白内障是首要的致盲因素。因此,对糖尿病性白内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揭示主要的发病途径有,糖代谢异常通路(醛糖还原酶)学说和氧化应激(非酶性糖基化反应)学说。其中,氧化应激学说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眼科学者的关注并为医学界公认。传统氧自由基氧化应激损伤机制强调了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O2-.)等自由基的氧化作用;而新的理论指出,NO与O2-.大量诱生产生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及其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氧化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ONOO-途径致晶状体氧化损伤的报道。NO是一种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新颖的信使分子,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则是NO生成的主要限速酶。NO可以通过衍生多种强氧化物如ONOO-,启动氧化应激。已有报道,NO过量生成时在视网膜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发现,在人、鼠、兔晶状体中有NO生成。然而,迄今为止iNOS和NO以及ONOO-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的变化尚不清楚。新近研究揭示,葛根素(puerarin)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可降低糖尿病血糖浓度,但葛根素对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否也具有治疗功效,如果有效,其作用机制及与iNOS、NO和ONOO-的关系均无报道。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8, CCK-8 )既是胃肠道激素又是神经肽,<WP=6>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等系统,具有多种生理作用。本室既往的研究检测到在大鼠肺脏等器官中有CCK-8的表达并且CCK-8可对肺组织等起保护作用。那么, CCK-8 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um cell,LEC)是否也具有保护作用? 本研究建立了糖尿病性大鼠白内障动物模型及离体白内障模型,在整体、器官及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了ONOO-在白内障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葛根素与CCK-8的对抗作用,为临床进一步揭示氧化应激损伤在白内障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白内障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与实验依据。1建立大鼠糖尿病及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将健康无热原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72只均分为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组。使用STZ(45mg/kg w)腹腔注射制作大鼠糖尿病及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动物模型。3d后自大鼠尾静脉取血测血糖,血糖16mmol/L以上为糖尿病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并纳入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实验组(STZ组)。与此同时,对照组和STZ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定期观察两组大鼠全身情况及体重、血糖变化并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分为20、40、60d三个观察时相。实验结果显示,腹腔注射STZ 20d 至60d,大鼠血糖含量明显升高,体重减轻以及大鼠出现食多、口渴、消瘦、乏力、尿多、毛发干枯等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同时,晶状体出现不同程度病变,20d时晶状体周边皮质出现密集空泡、部分皮质片状混浊,40d时晶状体核及核周皮质混浊, 60d时晶状体核及核周皮质出现混浊、甚至部分晶状体完全混浊。荧光显微镜检查,对照组细胞核呈黄绿色荧光,细胞浆呈绿色荧光,为正常细胞的荧光表现;在实验20 d至60d期间,STZ组LEC细胞核颜色逐渐由黄绿色荧光转变为橘黄和橘红色荧光,细胞浆绿色荧光逐渐变淡,说明正常的LEC受到破坏但尚处于凋亡阶段而未出现细胞坏死的红色荧光。光镜检查,STZ组大鼠LEC的细胞形态发生病理改变。20d时,部分LEC由正常的立方形变为长形或类圆形;40、60d时,STZ组细胞形态变形加重,细胞体积缩小,胞浆色深,胞核致密、浓缩,呈深紫色,赤道部皮质出现大量特征性空泡性改变。透射电镜检查,STZ组LEC呈异<WP=7>常改变且病变逐渐加重,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线粒体肿胀变性,粗面内质网结构不清,部分核固缩且大小不一,核周间隙加大;扫描电镜检查,晶状体正常的窝球状纤维连接结构逐渐消失,纤维肿胀变性,部分纤维膜破裂脱落。这种变化是由于糖尿病血糖升高导致晶状体内渗透压增高,水分进入晶状体并蓄积在晶状体纤维内部所致;水肿加重使晶状体纤维膜通透性改变以至破裂,膜的破坏加重了纤维基质的变性,而对这种损害最为敏感的指状突部分则产生破裂形成多孔中空状态;因此纤维膜的破坏是导致纤维崩溃溶解的重要因素。流式细胞仪检查,对照组LEC仅可见极轻微凋亡,反映了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而STZ组随时间延长细胞凋亡逐渐加重。以上实验结果从不同角度证实了SD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规律性变化,表明本实验成功地复制了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为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2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参与实验性白内障形成2.1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