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正如斯大林本人一样备受争议。在一些人的思维逻辑和认知框架中,斯大林被认为是带着黑色面孔的、邪恶的、极权的、暴君式的、纳粹式的人物,甚至斯大林思想也被当作一盆脏水而被彻底倒掉,显然这不是斯大林的全部。客观的讲,如果不能够理性的看待斯大林及思想,就不可能全面理解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况,也不可能深刻的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恰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是也是一个犯了几个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1]这一评价,为我们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客观公正的认识斯大林指明了方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追问历史不仅是为了关照现实,更是为了在思考中廓清发展的方向。我们今天回顾过去,不是单纯地为了说明历史,而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正确的思想,批判和纠正错误的思想。斯大林作为世界共运史上第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化、简明化、通俗化的人,其大众化思想必然影响到中国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发展。基于这个维度,我们研究世界史上伟大领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认真分析、梳理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和意蕴,批判性的审视其大众化思想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消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然”和“实然”之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矛盾,深刻挖掘他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采用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文献研究、文本研究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全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问题缘起、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阐明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历史逻辑。首先分析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和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以“大转向”为分割点深入剖析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第三章是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路向、目标等方面深入分析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基本内容。第四章是对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批判性审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客观评价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过程中的贡献与教训,从而以史为鉴,继续前进。第五章揭示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即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教科书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结语部分主要立足中国实际,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