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明显改善。随着农业产业化改造的加速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大面积涌现,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为了顺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了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金融、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合作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体制。但是,这一系列改革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改革后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没有在农村真正形成供需平衡的金融体系,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瓶颈问题突出,“贷款难”在很多农村地区都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呼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改造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引进市场化的农村资金供需平衡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营造竞争性农村金融秩序,便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体制为研究目标,运用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的有关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虽然以从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为目标构建的,但是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功能混淆,职能错位及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三种功能都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非正规金融虽然在农村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历来为政府所打击和压制。农村金融供给的多元化没有真正实现。同时,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虽然已经确立了以商业金融为主体的格局,但是却缺乏利率市场化、农业保险等一系列商业金融市场化运作的制度支撑,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供求的矛盾。
在对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做出了一个合理解释后,本文提出了建立真正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体制的构想。其一,通过引入多样性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其二,建立以竞争性商业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为辅助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其三,通过实行利率市场化、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改进监管方式等措施,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提供制度支撑。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根源进行分析,研究了农村金融供给体制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对我国进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