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管制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z741335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动下,对自然界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环境问题,由此,人们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当今社会格外注重生态空间的优化布局、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空间管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充分利用地理学科在生态空间布局方面的优势,来探讨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管制及相关的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  制定和实施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管制路径,实现自然保护区的优化管理,需要按照地区的区域特色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实际状况设计完整的配套政策和制度体系。本论文试图在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来探究以下几个问题,提出什么样的空间管制路径最适合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构建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才能规避目前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管制路径的正常实施。经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1)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和为人们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区域内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是响应国际和大区域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山东省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其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矛盾的不断调和以及国际、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的支持等造就了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背景。  (2)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缓慢摸索创设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跨越式蓬勃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稳定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演变深层次地体现了山东省自然保护区从1972年到2012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一类型到多种类型的发展过程。  (3)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表现为:从级别看,自然保护区共86处,总面积约109.79万hm2,类型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从类别看,以自然生态系统类数目最多;从管理部门看,以林业部门为主;从管理机构看,已建立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占到一半以上;从管理人员的配备状况看,共有2/3的自然保护区配备了管理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到管理人员总数的1/3。  (4)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从功能评价方面表现出公共性与价值分配、脆弱性与生态安全两个方面,结合其发展的总体状况,可以得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四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冲突严重、不同级别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发展不协调、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产权属性不明晰与多部门管制,基于以上分析的内容,从而分析、构建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管制路径。  (5)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已经形成的空间管制一般路径为:分类管制、分区管制和分级协调管制,基于这个概括性的描述,从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区域社区共管、经营利用管理和空间管制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管制路径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另外,从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制度创新、开发利用政策及制度创新和多方利益政策保障及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路径的具体实施作出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
其他文献
城市旅游的形成与演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城市发展进程曲折的区域,城市旅游更是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基于近年来城市旅游迅速兴起的背景,关于城市旅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是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决定性动因之一,产业结构则反映区域资源配置与资源转换能力即财富创造能力的高低,二者是区域经济的
城市边界是区分城市与乡村的界线,是认识和研究城市发展情况的重要信息,也是了解城市结构、划分城市空间布局、落实界限管控的基本前提。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
关中盆地地处黄土高原,区内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蕴藏了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同时,关中盆地又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最早进行农牧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本论文通过
本文结合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大型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分析当前可视化相关技术,以松辽流域典型地区地形数据、卫星影像、专题地图为基础数据,探索基于GEOVRML技术的大规模地形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