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因素的临床系列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x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体重指数(BM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与老年人死亡率独立相关,但这三个因子与老老年(≥80岁)高危心血管病(CVD)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探究hsCRP、BMI及LVEF与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及此三种因素的联合预测价值,旨在为老老年高危CVD人群的风险预测提供新的临床信息。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连续纳入年龄在80岁以上首次诊断为AMI的老老年患者共1140例,其中病例组(事件组)共106例,经排除诊断筛选后,按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并满足年龄差距小于5岁、性别、纳入研究时间小于3个月、AMI类型等因素及1:2比例匹配无事件对照组共212例,最终纳入研究对象共318例。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包括收集入选患者入院前病史、用药史及入院后临床数据及实验室数据及随访资料的采集,同时录入病例信息采集表,最后建立电子数据库表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总体样本描述及与全因死亡相关因素单因素相关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分析或Fisher精确检验、X2检验,BMI、hsCRP及LVEF与全因死亡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 rank检验,与全因死亡校正多因素相关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因素包括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与全因死亡单因素相关分析中P<0.05的变量。结果: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19.15个月,随访期间总全因死亡例数为106,占匹配前总人群23.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总体人群平均年龄为83.0岁。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BMI和LVEF水平显著降低(病例组vs.对照组:BMI:23.8kg/m2 vs.24.2 kg/m2,P=0.011;LVEF:47.8%vs.54.5%,P<0.001),而 hsCRP水平显著升高(病例组11.1mg/L vs.对照组6.9mg/L,P=0.003)。Kaplan-Meier分析及Log rank检验显示,BMI、LVEF和hsCRP三个因子均与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Plog rank分别为0.047、<0.001、0.007)。经Cox多因素校正回归分析显示,BMI(风险比[HR]:0.935,95%可信区间[CI]0.884-0.988)、LVEF(HR:0.973,95%CI:0.954-0.993)与全因死亡独立负相关,而hsCRP与全因死亡独立正相关(HR:1.043,95%CI:1.002-1.087)。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发现,BMI、LVEF和hsCRP三因子联合预测可显著增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C统计量: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0.623,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联合 BMI、LVEF、hsCRP:0.733,P=0.0007)。结论:hsCRP、BMI和LVEF三个因子是老老年AMI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hsCRP、BMI和LVEF三因子的联合预测可显著改善传统心血管因素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老老年AMI患者基线hsCRP、BMI和LVEF水平的检测可能为AMI危险评估提供传统心血管预测模型以外的、有潜在预测价值的临床信息,有助于老老年AMI后预后不良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背景与目的:脂蛋白(a)[Lp(a)]水平已证实与中年心血管疾病(CVD)患者的心血管预后独立相关,而它与老老年(≥80岁)CVD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Lp(a)水平与心血管死亡的关系,旨在为老年CVD高危人群心血管预后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临床信息。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连续纳入年龄在80岁以上首次诊断为AMI的老老年患者共2340例,经排除标准筛后最终纳入研究例数共1008例。临床资料采集包括收集入选患者入院前患病史、用药史及入院后基线资料(包括临床数据及实验室数据),并录入病例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表。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2.9年,随访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包括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卒中)。Lp(a)血清浓度的实验室测定方法为免疫比浊法。以Lp(a)水平分布情况将Lp(a)自低到高分为三组(≤1Omg/dL[参考组]、10-30mg/dL、>30mg/dL)。与心血管死亡相关因素的单因素相关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组间连续变量均数的比较应用One-Way ANOVA、组间分类变量比率的比较应用Spearman相关检验,Lp(a)与心血管死亡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Cox 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校正因素包括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与终点事件单因素相关分析中P<0.05的因素。结果:随访期间,总体人群心血管死亡例数共287例、平均年龄为82.9岁、男性比例为60.2%。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人群年龄(事件组83.2岁vs.非事件组82.7岁)、糖尿病病史(46.2%vs.36.4%)、空腹血糖(7.5mmol/L vs.6.8mmol/L)及高敏C 反应蛋白(8.2mg/Lvs.6.6mg/L)水平偏高,而体重指数(23.3kg/m2 vs.24.0 kg/m2)及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106.8ml/min/1.73m2 vs.139.2 ml/min/1.73m2)水平偏低(P<0.05);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Lp(a)水平显著升高(24.6mg/dL vs.20.1mg/dL,P=0.045),而两组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其他血脂参数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心血管死亡率随Lp(a)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Lp(a)≤10mg/dL~>30mg/dL 组:23%~32%,P=0.026)。Kaplan-Meier 分析显示,与Lp(a)≤1 0mg/dL组相比,Lp(a)>30mg/dL组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降低(Plog rank=0.024)。多因素校正Cox回归分析显示,与Lp(a)≤1Omg/dL组相比,Lp(a)>30mg/dL组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5倍(95%置信区间[CI]:1.044-2.080);Lp(a)作为连续变量时,Lp(a)每升高一个标准差,老老年AMI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15倍(95%CI:1.005-1.012)。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基线Lp(a)水平与老老年AMI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独立正相关,Lp(a)是老老年AMI远期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结果暗示基线Lp(a)水平可能是评估老老年高危CVD人群危险分层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背景与目的:血压管理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中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人群死亡及心血管风险,但血压水平与老年ASCVD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存在很大争议,并且,血压水平与老老年(≥80岁)心血管高危人群不良预后关系的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舒张压(DBP)水平对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并进一步探究该人群入院后前48小时内舒张压控制最优目标值。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连续纳入年龄在80岁以上首次诊断为AMI的老老年患者2340例。临床资料采集包括,收集入选患者入院前的患病史、用药史及入院后基线资料的搜集(包括临床数据及实验室数据),录入病例信息采集表,并建立数据库表。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2.9年,随访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包括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卒中)。与心血管死亡相关因素单因素相关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多因素校正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DBP与心血管死亡的关系分析采用ROC-AUC曲线、Kaplan-Meier(KM)分析和Log rank检验。经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后发现,血压参数中,DBP水平与研究人群心血管死亡相关性最高(C统计量0.569,P=0.001),最佳截点是65.5mmHg,因而选作DBP的分组截点,将DBP分低水平(<65.5 mm Hg)和高水平(≥65.5mmHg,参考组)两组。结果:2.9年的随访研究期间,总人群心血管死亡例数共286例,平均年龄为82.9岁,男性占63.7%。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水平/比例偏高,包括年龄(事件组83.2岁vs.非事件组82.7岁)、糖尿病(46.2%vs.36.3%)、冠心病(51.0%vs.41.0%)及卒中(32.9%vs.24.1%)病史,但体重指数(23.3kg/m2 vs.24.0kg/m2)及高脂血症病史比例(68.9%vs.79.7%)偏低。较 aDBP≥65.5mmHg相比,aDBP<65.5 mm Hg的老老年AMI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增加1.5倍(35.9%vs.24.0%;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aDBP水平(<65.5mmHg)是老老年AMI患者2.9年后心血管死亡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1.92,95%置信区间:1.24-2.97),aDBP<65.5 mm Hg的老老年AMI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05倍(风险比:2.05,95%置信区间 1.393-3.005)。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基线aDBP水平与老老年AMI患者远期心血管死亡独立负相关,同时,本研究发现,aDBP<65.5mmHg的老老年AMI患者较aDBP≥65.5mmHg者的远期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本研究暗示,老老年AMI患者入院后早期DBP的测量可能有助于改善该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分层,而DBP为65.5mmHg是否成为老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血压控制最优目标值仍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证实。
其他文献
目的:接触过敏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局部皮肤接触反应性化学物质后出现持续瘙痒和疼痛症状。其本质为Ⅳ型超敏反应,但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使临床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确定参与ACD伤害性感受的关键蛋白质。方法:采用化学诱导ACD小鼠模型,收集ACD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三叉神经节,运用定量串联质量标记(Tandem
背景:纳米金颗粒因为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理化性质,因而在原位成像、药物靶向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基于纳米金颗粒开发的药物在应用中通常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以提高生物利用度,所以上述纳米药物的血液相容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巯基聚乙二醇修饰的金纳米颗粒(PEG@AuNPs)被红细胞摄取后会诱发氧化损伤,导致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发生聚簇化并损伤红细胞携释氧功能和变形能力
研究背景软骨组织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曾被认为是单一细胞成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有研究者从关节软骨、鼻中隔软骨、软骨膜、椎间盘等组织中分离得到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称之为软骨干/祖细胞(cartilage-derived stem/progenitor cells,CSPCS)。CSPCS在软骨分化、软骨表型稳定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方面具有优势,是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逐渐应用
研究背景:NRF2在肝癌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它的激活既可以保护正常宿主细胞免受致癌物的侵害,也可以帮助肿瘤细胞抵御氧化应激和化疗的损伤。作为一个转录因子,NRF2主要是通过调控其下游基因实现功能的。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于其下游的编码基因,而对其下游长链非编码基因研究较少,该部分将从分子层面上阐明NRF2和长链非编码基因LUCAT1的关系,并探索LUCAT1在肝癌中的作用。实验方法:根据课题组已拥有
目的:临床部分: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组织低灌注在感染性休克器官衰竭的病理生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多普勒鼻烟窝桡动脉阻力指数(SBRI)可用于评估周围血管系统的状态。我们探讨了 SBRI是否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外周组织灌注(PI)相关,以及其在预测脓毒症患者乳酸清除率的能力。基础试验: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在维持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示UCP
目的:评估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筛查成人软组织感染致脓毒症和预测脓毒性休克及病死率的准确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并分析比较qSOFA和SIRS评分在脓毒症发展至脓毒性休克病程中的动态改变。
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SAP相关ARDS(SAP-ARDS)患者临床特点及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AP住院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早期预测SAP-ARDS的指标。结果:共纳入313例SAP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45(14,9
学位
研究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retinopathy,DR)是常见且严重危害生活质量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早期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pericytes,PCs)凋亡。研究显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与DR存在关联,并可能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然而这一观点尚未得到一致认可,且其潜在作用机制尚未
背景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报道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TMAO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程度。然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人群,两者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纳入2组队列人群,包括33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目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颌面畸形。患侧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其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之一,是Pruzansky-Kaban分型的依据,始终是HFM研究和治疗的重点。但是,对于不同分型HFM的上颌骨发育异常的畸形特点、上颌骨与下颌骨畸形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尚不明确,同时缺乏专门针对HFM上颌骨形态学的测量体系。此外,儿童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