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模式——基于生物集群智能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地,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在具体环境条件下演化的过程。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城市生态思想的本质所在。人类的存在形式表现为一种社会生物的大规模集群化存在,集群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特征。本文基于集群智能的研究思路,以群体行为模式为切入点,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化组成及演化的基本问题。本文的研究属于建筑与城市规划类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涉及人工智能、社会生物学、数据算法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从城市总体发展演化的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群体行为模式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以西安城市的历史演变为例进行了空间结构在群体行为模式演变下自组织演化的详细分析;之后以群体的行为模式及其组织方式为底层规则构建城市发展演化的简化自组织模型,从模型计算的结果对城市发展演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论证;最后基于本文的理论研究及对当前城市规划的方法与形制的分析,提出契合动态行为模式分析的城市分析与规划系统构想(即动态规划的思想),并对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架构。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信息知识唾手可得,关于“图书馆建筑终将走向死亡”的说法此起彼伏。这时,在高校图书馆中一种集空间、资源和服务
全球化使得城市固有的物质形态与空间结构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产生了如“千城一面”、地域文化及传统生活的消亡等问题。使得城市已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熟悉的故土和精神寄托的家园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造成了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使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住宅建设量大面广,目前农村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正在一定程度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已迫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由此中国建筑历史进入了承上启下、中西交融的近代历史时期(1840年一1949年)。新的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随
自然通风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良好的通风条件对于保持建筑室内的热舒适度有着很大的帮助。在中国夏热冬冷地区,鄂东北传统住宅有其独特的通风体系,通过冷巷、弯水、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丘陵地区的许多城市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丘陵城市对生态可持续和自身特色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建筑工作者对建筑节能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切实可行的珍贵成果。但是,这些节能工作大多是围绕建筑本身考虑,对于规划层面的节能设计进行综合研究的不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的能耗在我国所有能耗中占比加大,中小学建筑的能耗在建筑能耗中亦有很大的比重。现在,世界各国均深入的研
近年来,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战略背景和国家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项目投入的宏观环境下,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逐渐被纳入到各级政府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