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一种稳定性好、重复性高的小鼠脊髓打击模型,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基础。2.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及nestin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探索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数据。方法第一部分:建立脊髓损伤打击模型参考Allen’s脊髓打击模型和美国ImpactorM-III脊髓撞击仪将传统脑立体定位仪进行改建:用内含10g砝码并标有高度的重物打击杆取代脑立体定位仪持物杆;将单头持物杆连接器改为双头包含注射器接头的连接器;用连接器将重物打击杆、注射器与脑立体定位仪中可以水平、垂直、前后三维方向移动的操纵臂相连,从而制成改良Allen’s脊髓打击器。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5只(A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脊髓损伤;实验组各10只,采用改良脊髓打击器分别以10g×1.0cm(B组)、10g×1.5cm(C组)、10g×2.0cm(D组)、10g×3.0cm(E组)致伤力打击脊髓。分别于打击后1d、3d、7d、14d、21d对各组小鼠行BBB评分,观察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探讨最适宜的打击重量和高度。第二部分: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组(15只)、对照组(15只)、治疗组(15只),运用改良Allen’s脊髓打击器制备小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并立即在损伤节段进行NSCs移植,于损伤后1d、3d、7d、14d、21d进行BBB评分、病理学检测,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Nestin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改良Allen’s脊髓打击器准确对脊髓暴露部位进行击打,小鼠在打击时均出现痉挛性摆尾,双下肢及躯体回缩扑动,随后双下肢瘫痪,损伤节段脊髓可见硬膜完整、出血、水肿。术后1d、3d、7d、14d、21d行BBB评分显示:A组未见运动功能障碍,评分为满分;7d后B组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3d、14d、21d时C组较D组评分高(P<0.05);7d、14d时D组较E组评分高(P<0.05)。第二部分:所有脊髓打击后小鼠均出现双后肢瘫痪,但随时间延长运动功能可有不同程度恢复。BBB评分示:随时间延长,所有脊髓损伤后小鼠评分均逐渐增高;NSCs移植14天后治疗组较模型组及对照组评分显著增高(P<0.05)。HE染色示:空白组脊髓结构形态完整,组织结构致密,神经纤维排列整齐,神经细胞胞核圆大;模型组与对照组出现细胞核固缩,组织疏松,大量空泡变性且灰白质界限模糊;治疗组有核细胞增多,部分胞浆向神经细胞不同阶段分化。Nestin检测示:治疗组nestin荧光检测阳性细胞较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显著增多,且Nestin基因表达量也显著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1.改良的脊髓打击器可成功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具有稳定性好、可操控性高、使用方便、运用广泛等特点。以10g×1.5cm致伤力进行打击可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提供较理想的小鼠脊髓损伤模型。2.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在小鼠脊髓损伤部位移植后可在脊髓损伤处存活并促进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