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别以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以及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为实验材料,通过运用传统染色镜检法、电子显微照相法对禾草内生真菌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用组织免疫印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或间接检测分布在不同禾草中不同生长部位的Epichloe无性型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从而为定量检测禾草内生真菌奠定基础。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传统染色光学显微镜法和电子显微照相法对醉马草、中华羊茅、野大麦和披碱草的茎节间、叶鞘、叶片及种子,发现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四种禾草茎节间、叶鞘、叶片和种子中。菌丝体在四种禾草体内分布特点较为相似,茎节间菌丝体分布密集,叶鞘次之,叶片中则分布较为稀疏,均沿细胞伸长方向纵向生长,呈直线或弯曲状,细长无分支;在对种子的观察中发现,除了在醉马草糊粉层内很难观察到菌丝体外,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中华羊茅、野大麦及披碱草的糊粉层中,并且在四种禾草的种皮及胚中均明显的观察到了菌丝体的存在。2.双抗体夹心组织免疫印迹法定性地检测出了醉马草和野大麦中内生真菌的存在,说明根据多年生黑麦草制备的抗血清同样可以应用在国内醉马草和野大麦上,并且得出组织免疫印迹法法在禾草萌发后检测内生真菌的灵敏度要高于传统镜检法,尤其是在萌发后初期。3.通过HPLC法检测不同生长时期醉马草的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的含量,分析发现,两者个体含量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在植株生长中期生物碱的含量可以达到最高,随着生长周期的延长,生物碱含量逐渐减少,侧面定性反映出禾草内生真菌含量的大致变化,随禾草生长而延伸,直至植株成熟停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