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博兴洼陷下第三系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两大问题,本论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含油气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隐蔽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系统总结研究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工区不同类型砂体岩性油藏的分布预测模式。
通过对博兴洼陷下第三系开展以三级层序格架及其相应沉积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将重点层系沙四上亚段划分为2个中期旋回及7个短期旋回,将沙三段~沙二下亚段划分为4个长期旋回及8个中期旋回。建立了沙四上亚段滩坝型砂体和沙三段前缘型、滑塌型砂体的成因模式,分析认为坝砂主要形成于基准面短期旋回的下降期,而滩砂主要形成于基准面短期旋回的上升期;与三角洲有关的浊积扇体主要发育在基准面中期旋回的上升期,而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在基准面中期旋回的下降期。
通过对地层压力场和岩性油藏成藏机制的研究,认为博兴洼陷欠压实区有效烃源岩具有“复式排烃”的特点,存在微裂缝排烃、差异突破压力排烃和断层排烃等三种排烃方式,不同排烃方式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和排烃机制。烃源岩和砂岩储集体只有达到“排聚耦合”时,才能完成储集体的聚油成藏过程。
博兴洼陷地区岩性油藏具有“四元控藏”的总体成藏特点,但不同类型储集体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所不同。滩坝型砂体的成藏受到地层压力和叠合三带(储层发育带、断裂发育带、构造背景带)的共同控制;滑塌浊积型砂体的成藏主要受到排烃条件和聚烃条件的控制,具有“孔压主控”的特点;前缘型砂体的成藏则主要受到泥岩隔层和断层封闭性的双重控制。并根据滩坝型和滑塌浊积型砂体不同的分布特征和成藏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分布预测模式,预测了岩性油藏的有利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