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旦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世界范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约有1.2亿—1.6亿感染者,其中15%—4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疗效尚不满意,只能抑制而不能彻底清除病毒。IL-27是2002年发现的新型的白细胞介素。本实验通过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7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索IL-27与肝脏炎症损伤、乙肝病毒复制以及HBeAg状态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IL-27与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1.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3例急性乙肝、95例慢性乙肝患者及41例对照组血清IL-27的浓度。2.采用酶免法(EIA)法检测各乙型肝炎患者组及对照组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抗原和/或抗体,排除合并感染其他病毒性肝炎。通过病史采集、肝功能检测、腹部B超检查以排除酒精肝、脂肪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炎。3.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肝功能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结果:正常对照组(n=4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组(n=3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组(n=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度组(n=3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组(n=32)血清IL-27浓度分别为14.123±15.627(ng/L)、56.880±15.813(ng/L)、23.872±22.801(ng/L)、29.849±24.300(ng/L)、35.703±18.575(ng/L)。急性乙肝组血清IL-27浓度高于慢性乙肝组及对照组(均P<0.01);慢性乙肝(轻、中、重度)组血清IL-27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0.01、<0.01);慢性乙肝(重度)组血清IL-27浓度明显高于慢性乙肝(轻度)组(P<0.05);慢性乙肝(轻度)组血清IL-27浓度与慢性乙肝(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组(n=38),HBeAgl阴性乙型肝炎患者组(11=56)IL-27浓度分别为22.697±20.767(ng/m1)、34.631±22.154(ng/m1),HbeAgl阴性慢乙肝组血清IL-27浓度高于HbeAg阳性慢乙肝组及对照组(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乙肝组IL-27浓度与HBV DNA对数值无相关性(r=-2.72,P>0.05);慢性乙肝组及乙肝患者组IL-27浓度与HBV DNA对数值呈负相关(r=-0.554,P<0.01;r=-0.478,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乙肝患者组血清IL-27浓度与血.清ALT、AST均呈正相关(r=0.252,P<0.01;r=0.231,P<0.01)。乙肝患者组血清IL-27浓度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球蛋白(G)五项指标均无相关性(r=0.056,P>0.05;r=-0.080,P>0.05;r=-0.023,r=0.098,P>0.05;r=-0.032,P>0.05)。结论:1.机体在HBV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下,血清IL-27水平增高,IL-27可能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病毒的清除。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7浓度与HBV DNA拷贝数呈负相关。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7浓度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呈正相关。4.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7浓度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球蛋白(G)五项肝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5.血清IL-27可能促进了乙肝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