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和文化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是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而我国教育部门对英语的教育是极为重视的,培养专业英语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使用英语和本族语来从事不同的工作。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视。以内蒙古自治区英语专业蒙古族学生为例,他们的母语是蒙语,汉语是他们习得的第二语言,英语是其习得的第三语言,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需求与非蒙古族学生是否存在差异?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对症下药”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关于需求分析的研究国外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开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理论研究上包括需求的定义、分类、需求分析的模型等;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对外语课程设置、社会需求分析和外语学习单项需求分析等方面。国内关于需求分析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束定芳和程晓棠分别对学习需求进行了分类,而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提出的分析模型并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设计,研究的成果涵盖了课程设置、外语目标需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使用以及外语学习的单项学习需求等方面。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需求也逐渐得到重视,研究包括了学生对课程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及对授课教师的需求等。本文对英语专业蒙古族学生与非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级、2011级的蒙英班(蒙古族)学生及2011级、2012级的汉英班(非蒙古族)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需求、语言水平、学习策略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的了解。其中调查问卷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为框架。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英语专业蒙古族学生和非蒙古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蒙古族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及非蒙古族学生;非蒙古族学生对课程的实用性和有趣性方面的要求要高于蒙古族学生,对使用教材和教材内容的满意度要低于蒙古族学生。在语言能力自我评估方面,蒙古族学生的写作能力评价要高于非蒙古族学生。针对分析结果,笔者对英语专业蒙古族学生和非蒙古族学生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建议。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蒙古族学生与非蒙古族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安排适合各自发展的课程,例如为非蒙古族学生多增加一些写作课,为蒙古族学生多增加一些关于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课程,并为他们提供用蒙语直接进行授课的实践机会;其次,在教材设计上可以为非蒙古族学生增加内容的难度,为蒙古族学生编写蒙语英语教材;再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多培养和引进一些能用蒙语直接授课的专业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