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类划分看以流派定位作家的传统——以斯坦贝克的艺术特色再评价为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畅销书作家,斯坦贝克自然成为众多评论家研究的对象,成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声誉也随之经历了美国文坛上少有的大起大落。有些评论家认为斯坦贝克属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抗议或无产阶级作家,应划嫱现实主义行列,他的艺术生命和影响随着那个年代的结束而终结;有些将他划入自然主义流派,作品中把人类动物化的倾向将他推入了最拙劣的自然主义作家一类,其声誉也降到最低点。还有人将他归入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或地方主义等流派。这种简单化的分类使得斯坦贝克在当代文学语境中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斯坦贝克实际上是一个处在传统和现代交汇时期的作家,既恪守传统的现实主义基本创作原则,又勇于借鉴现代主义的新兴艺术形式和技巧,矢志不渝地进行革新和试验,其核心就是各种艺术流派技巧的越界和融合。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文学流派的理论和运用是否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即每个作家必定属于一个流派?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向斯坦贝壳这样多元化的作家应该划归为哪个流派?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文学流派这种分类方法是否已经失效? 带着这个疑问,我从评论家对文类划分的思考中找到了理论框架。文类问题和流派问题实际上是两种文学分类体系,两者具有很多共同点。这两种分类都基于同一逻辑基础: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学现象以其共同点而可以被聚合在一起。通过对整个文学世界的有序划分,人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理出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另外,不同形式的文类和流派所独有的规则与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解码各种文本和作品的内涵。可以说,文类和流派划分对文学史及文学个体的研究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传统的文类研究致力于将文学世界划分为若干类别并加以命名,认为各个类别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不能相互融合,应该保持类别的纯粹性。这与我们目前的流派划分逻辑十分相似,流派的归属决定作家的文学身份和特色。然而,在如今多元化的文学语境下,继续将文类和流派作为一种绝对的艺术纯粹和僵硬的分类标签,必然会导致对文学个体狭隘的阐释,也不利于清晰整体地把握文学史全貌。首先,作家与流派之间同作家与文类一样是一种辩证关系,作家具有主动选择权,他们可以继承已有文学流派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段,也可以形成并发展新的流派,更可以兼收并蓄自成一家,脱离于任何流派而成为艺术特征多元化的经典作家。其次,流派和文类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进化着,看似相同的文学流派在不同历史文化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看似属于同一流派的作家作品同样会有着不同的艺术品质。最后,那些融多种文类于一体的作品,如后现代主义小说,超越了文学体裁之间的传统界限,更鲜明地传递了当时的文学精神。同样,能综合运用多种流派艺术手段的作家必然也能形成更为复杂的艺术特征,其结果使得该作家脱离于任何一种流派之外,其作品独具特色,往往更能表达一个时代的声音,因此更具研究价值和吸引力。自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提出三大文学分类以来,西方文类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在文类理论逐渐成熟的今天,对流派划分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空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本文借助文类研究的现有理论依据,以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身份定位问题为个案,分析了以流派划分作家的历史原因、意义、发展流变以及据此划分作家身份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如何重新审视作家身份问题以及更为客观深入地认识经典作品提供借鉴意义。 对于那些文学特征明确的传统作家来说,流派划分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对于那些柔和多种流派创作手法于一体的多面性作家来说,用单一流派贴标签的传统划分都会造成阐释的困难,最好的办法还是将作家置于他所处的文学和文化语境来审视。我们的研究焦点也需从关注该作家到底属于那个流派转向研究各个不同流派的手法如何相互共同作用表达作家对世界的思考。
其他文献
作为美国戏剧之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曾经四次普利策文学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在他的写作生涯里创作了五十多部戏剧,并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他的戏剧作品揭
马克·吐温是美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之一。他对于美国文学和美国英语语言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评论为是“美国文学的真正鼻祖,第一位当之无愧的美国血统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