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至城市、乡村,小至一组相对独立的建筑群组,都是建筑聚落的不同表现形式;聚落具有自相似性,小聚落嵌套在大聚落中。建筑聚落设计的过程,就是梳理基地环境的表象而策划建筑聚落介入其中的过程。设计不是施工,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所设想的建筑聚落只能在一种虚拟态中、与建筑师所形成的关于基地环境的表象进行相互匹配并整合;随后设计对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实践进行指导,这也是对设计的建筑聚落是否适宜于基地环境的检验。研究适宜性的评价标准,对各层级的建筑聚落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人们时常对旅游中所见的村落、寺庙等津津乐道,其实,当人们看到传统聚落并被其景观所感动时,这种感觉绝非单纯地来自时间的流逝和乡愁。对于经历了数百年岁月沧桑、已成为环境一部分的传统聚落来说,自有它作为环境的一个部件而延续下来的缘由。传统聚落的营造者根据他们对基地环境所形成的表象、借助各自所理解的环境空间概念,赋予聚落特定的秩序,并充分发挥出基地环境的潜在力,从而形成卓越的聚落。如今建筑师更应借鉴其中的成功特征,使这种最本源的建筑感触成为人们日常的一种愉悦。论文对环境表象、建筑聚落、介入、匹配、整合等概念加以界定,从环境表象的生成与建筑聚落的介入着手,全面阐述了建筑聚落设计作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如何引导建筑聚落介入其基地环境。通过对传统聚落的调查与剖析,综述了其中成功的特征:同质性、原创性与生长性;结合建筑聚落的要素归纳,探讨了介入的适宜性评价标准;以不同建筑聚落介入不同基地环境为线索,阐述了台州书画院等不同工程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对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从基地环境的表象分析到建筑聚落介入特定基地环境,一方面建筑聚落接受基地环境的特质要素来调整自我、争取与基地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基地环境接受建筑聚落的介入并使自身增色,从而成就具有原创意义的、根植于基地环境之中的建筑聚落共同体。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是一个与环境相互认同、吸收并共生的过程,其适宜性的评价标准概括为约束性、时空性和可意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