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工业既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又是环境恶化的主要责任者之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深入,材料工业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西北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矿物资源、干燥的气候、碱性地质等特点,又构成了其材料产业与环境之间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西北地区材料的环境协调性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为什么要结合区域特征,用生命周期法评价材料工业的环境协调性问题,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进一步关注并为后续研究打基础。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1049)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在归纳整理国内外关于环境材料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材料产生和发展的趋势,揭示出其内在发展规律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从现有较为杂乱的关于环境的协调性评价/生命周期评价(LCA)的表述中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对LCA及其“衍生”评价工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PLCA)和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MLCA),从评价对象选择、评价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全面比较了现有对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议题的概念描述,把诸多相似概念的共性进行了整合,提炼出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的内涵,理清了思路。基此,结合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及材料产业现状,着重探讨了西北地区发展环境材料的必要性及优势所在。最后以建材工业的耗材水泥为例,应用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本文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是用始端预防技术代替末端治理,尽管目前的环境材料研究主要还局限于环境净化材料、减少“三废”的技术和工艺、替代材料等方面,但环保和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材料选择和使用的关键因素。结论是:西北地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更新材料研制的传统思维模式,采用科学MLCA这一规范的程序和方法评价材料的环境协调性,大力发展环境材料,开发环境协调性产品,这同时也是获得并保持企业竞争优势、赢得市场的根本措施,更是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