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比较现象存在的普遍性使其从1954年由Festinger提出起,直至目前,都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活跃的话题。个体在缺乏客观标准或者客观标准模糊时,通过将自己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获得对自我的评价。社会比较使个体更新了对自我的知觉,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自我概念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个体对比较结果的情绪反应又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社会比较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既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又可以在实验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本文在全面介绍社会比较基本内容的文献综述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不同类型的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细化了社会比较类型对情绪的作用方向。并且通过模型建构,确立了比较类型在比较倾向、核心自我评价与情绪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示:1.社会比较上行同化策略和下行对比策略能引发个体正性情绪增多。2.社会比较上行对比策略和下行同化策略能引发个体负性情绪增多。3.在社会比较倾向与情绪的关系中,社会比较类型起到调节的作用。4.社会比较发生时,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和社会比较类型共同影响情绪的变化,个体的自我评价在社会比较倾向和情绪的关系中起到中介的作用,个体的社会比较类型在社会比较倾向和情绪的关系以及社会比较倾向和自我评价的关系中均起到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