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图像实时处理与液晶自适应系统控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2866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眼视网膜上的血管是人体唯一可以直接观察的血管,各种疾病,特别是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疾病可以通过视网膜末梢微血管的性变来诊断。但是由于人眼本身存在像差,使目前临床应用的眼底镜无法进行只有10微米直径的末梢微血管或视觉细胞的高分辨观察,通常只是检查视盘水肿等较简单的眼底病。1994年梁俊忠和Williams等人首次将应用于天文观测和激光整形领域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引入到人眼视网膜成像中,并于1997年第一次成功实现了自适应校正人眼像差的视觉细胞成像。常规自适应系统采用变形镜作为校正器,因为其响应速度快,能适应天文观测领域大气湍流变化;但是在视网膜观测中眼波畸变很大,变形镜驱动单元少,对像差复杂的患者、尤其中老年患者,校正效果差;另外变形镜价格昂贵,因此研究进展缓慢,对于光敏感度很低的微细血管成像的报道寥寥无几。本研究利用校正单元多、驱动电压低、成本低、加工周期短的LCOS液晶校正器,研制了一套自适应眼底像差校正成像系统。由于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究起步晚,加上液晶系统光能损耗大,也一直未见有视网膜微血管自适应观测的成功报道。本论文利用搭建好的液晶自适应眼底像差校正平台做了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与优化,更重要的是依靠图像处理手段,对视网膜的微血管图像进行实时处理。对于图像噪声通过软硬两方面的改进,使图像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对于模糊的视网膜微血管图像进行实时复原,提出了2步曝光复原算法,使模糊的视网膜微血管图像变得清晰;对于视频视网膜微血管影像的抖动问题,提出了中心区域最佳条件匹配算法,成功实现了对视网膜微血管和细胞观测的实时稳像,解决了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事后图像分解稳像的非实时性问题;在研究视网膜微血管小视场图像拼接过程中,需移动眼底视场十几次甚至数十次采像,为了在视场移动后成像CCD仍能处于焦面上,提出了成像CCD自适应随动平台的设计思想,并在仿真实验中获得良好效果;对于图像拼接的方法,改进了传统的Harris角点检测算法,使其更适用于视网膜微血管图像拼接,实现了视网膜微血管图像自动准确快速的拼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本论文属于眼底图像处理和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的控制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应用中的问题,显示出图像处理技术的独到之处。
其他文献
镍铬合金电镀层由于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添加剂的选取和用量的多少对能否获得优良性能的镀层起着关键作用。确定了适合氯化物硫酸盐混合体系电镀镍铬合金的
路边的窗画面是很单纯的绿色,但是有许多很生活化的有趣细节,玻璃后若隐若现的窗帘,半开的绿色窗扇,窗外的花草,色彩鲜亮的毛巾,破旧的管线......依旧在奔跑,但已淡成一个若
期刊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综合素质测评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意义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在脓毒症患者肝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和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3例
研究了邻二-(二氯甲基)苯在冰乙酸条件下,滴加少量浓硫酸,酸解合成邻苯二甲醛各反应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邻二-(二氯甲基)苯与浓硫酸摩尔比为1:4,反应温度在90-100℃,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微观组织内部员工年龄组成及代际差异产生改变,进而对组织和谐员工关系产生多重影响。现阶段不利于企业和谐员工关系构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大方
一个成功新闻客户端的运营包括内容生产、日常管理、运营推广以及营利等多个方面,其中,内容是基础和核心。本文将关注点放在电视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方式上,以央视新闻客户
鉴于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和借鉴双层股权结构和动态“合伙人制度”,质疑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构建的财务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并对公司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关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