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病例特点,探讨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腺瘤性肠息肉患者血常规及血脂相关参数,为临床上对有胆囊切除史、甘油三酯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lymphocyte ratio,NLR)异常患者及早发现腺瘤性肠息肉并行内镜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后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49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腹部彩超(既往有无胆囊切除)、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汁酸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直肠镜检查报告(记录肠息肉大小、数量、部位、形态)、肠息肉病理活检报告(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根据血指标计算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1)将所纳入的349例患者根据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分为胆囊切除组和无胆囊切除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结直肠息肉发生率;(2)再将115例结直肠息肉患者根据有无胆囊切除,分为胆囊切除组和无胆囊切除组,并对两组肠息肉类型、大小、数量、部位、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3)为进一步探讨腺瘤性肠息肉发生相关因素,按照肠息肉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肠息肉组和无肠息肉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将统计学有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评估年龄、性别、胆囊切除、血脂、炎性指标对腺瘤性肠息肉的影响;(4)行ROC曲线分析,评估甘油三酯以及NLR对腺瘤性肠息肉单独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349例,年龄为30-81岁,平均年龄为56.11±11.13岁,其中男性181例(占51.9%),女性为168例(占48.1%)。将349例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分为胆囊切除组(N=75)和无胆囊切除组(N=274),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肠息肉发生率,无胆囊切除患者肠息肉占比为29.2%,胆囊切除患者肠息肉占比为46.67%,x~2=8.134,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胆囊切除患者中肠息肉占比更高。2.再将115例肠息肉患者,根据有无胆囊切除分为胆囊切除息肉组(N=35)和无胆囊切除息肉组(N=80),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肠息肉类型、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差异。发现胆囊切除患者腺瘤占比为85.7%,其它类型息肉(增生性、炎性)占比14.3%,x~2=4.102,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胆囊切除组腺瘤性息肉发生率较高,而息肉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进一步分析腺瘤性肠息肉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有无腺瘤性息肉发生分为腺瘤性息肉组(N=84)和无肠息肉对照组(N=234)。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临床资料中年龄、性别、胆囊切除与结直肠腺瘤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中,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75%vs.25%,P<0.001),男性是腺瘤性息肉发生危险因素(OR=5.121,95%CI:2.557~10.258,P<0.001);随着年龄增加,腺瘤性息肉发生率显著增加(OR=1.760,95%CI:1.331~2.327,P<0.001);既往有胆囊切除者腺瘤风险增加(OR=2.215,95%CI:1.081~4.540,P<0.03)。在检验指标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总胆汁酸水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OR=2.549,95%CI:1.285~5.056,P=0.007),甘油三酯(OR=2.567,95%CI:1.853~3.558,P<0.001),表明高水平的甘油三酯、NLR是腺瘤性肠息肉发生危险因素。4.进一步分析腺瘤性肠息肉诊断价值。行ROC曲线分析,当NLR截断值为1.775时,NLR灵敏度为63.1%,NLR特异度为67.5%;当甘油三酯截断值为1.485mmoL/L时,甘油三酯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为81.6%,两指标联合时灵敏度为63.1%,特异度为82.9%。N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66.3%,甘油三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68.7%,两者联合时ROC曲线下面积为75.5%。研究结果显示甘油三酯、NLR对于腺瘤性肠息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1.胆囊切除者结直肠息肉发生率增高,且腺瘤性肠息肉发生率增高。2.高水平的甘油三酯、NLR与腺瘤性肠息肉发生密切相关。3.甘油三酯、NLR可作为腺瘤性肠息肉的辅助诊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