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是政府通过各种“作为”或“不作为”来处理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求的手段和工具。政策过程研究意在解释驱动政策选择与变迁的因果机制,生成有助于改善政策实践的有用知识。传统政策过程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各种语言、沟通、对话、修辞、象征等符号性、论辩性的因素,它们主要体现为围绕公共政策所进行的理由陈述、价值说明、观念传播、意识形态渲染等活动,其共同作用是对政策选择或变迁的“合理性”依据进行解释和论证。同时,传统政策过程研究多秉持实证主义范式,将作为政策选择之基础的各种社会“现实”或“问题”视为客观性事实,却忽视了公共政策构成要素本质上的“建构性”属性。有鉴于此,本文致力于应用“话语建构论”来重新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以及政策过程的本质与内在逻辑。在建构主义的哲学立场上,本文集中关注作为意义表述媒介的“话语”是如何对社会“问题”、相关群体的“身份”以及政策方案的“合理性”依据进行特定建构,从而对现实决策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在这种研究旨趣下,本文构建出了一个以政策话语为核心,以“场域—联盟—竞争”为基本内容的政策过程解释模型,然后选择国家合作医疗政策作为经验考察的对象,通过“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不同政策话语是如何产生、发展并在与其他话语的竞争中获得政策场域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了政策选择或变迁的基本方向的。通过对生成了公共政策的话语建构过程的“解构”与呈现,本文的经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上述理论模型之于现实政策实践的解释效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话语建构行为或过程所具有的权力运作属性,以及政策过程所具有的“修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