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是托尼·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二部作品。故事发生在1950年美国东海岸的一个小镇上,以黑人女性为主角,讲述了她们在已故黑人男性柯西的影响下,历经种种矛盾争吵而失去友人、亲人、爱人和自我,并最终回归爱的故事。莫里森作为黑人女性的一员,深谙黑人民族,尤其黑人女性在种族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下的生活困境,她的小说是专家学者了解黑人生活研究黑人民族的入口,然而学者多从女性主义、主题、叙事、圣经原型等方面对其探索研究,鲜有从神话原型角度对其分析。基于此,本论文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解读《爱》中黑人女性爱的缺失以及父权制导致这种缺失的原因,揭示爱是她们获得救赎的方式。本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托尼·莫里森以及《爱》的研究成果,在此研究依据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主题。然后介绍神话原型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过程,为本论文展开奠定有力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黑人女性在亲情、爱情、友情和自我的缺失,以及导致这种缺失的父权制原因进行展开性的阐释:首先通过神话母题中的弃妇母题,乱伦母题,复仇母题和追寻母题分析黑人女性在亲情、爱情、友情和自我方面的缺失的表征,然后分析父权制如何导致这种爱的缺失,最后通过普罗米修斯和谷神得墨忒耳原型发掘黑人女性走出困境的策略。通过分析,父权制是导致黑人女性爱的缺失的根本原因。为了改变种族压迫,黑人民族发动了民权运动,但对于黑人女性,民权运动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她们的境遇,而爱才是她们摆脱困境的救赎。本文以神话原型理论分析《爱》中黑人女性爱的缺失,导致这种缺失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以期为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进而准确地解读黑人社会、黑人女性,同时,通过神话原型对《爱》的分析,也期望能拓宽弗莱的原型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