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花(Chrysanthemum grandiflorum Ramat.)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用途和栽培地域极广,在现代花卉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盐渍化已经严重影响菊花生产和品质,耐盐新品种选育已成为菊花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岛野路菊作为耐盐的菊属植物,探讨其耐盐机制将为菊花耐盐优异基因挖掘奠定基础,并推动菊花耐盐新品种的选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耐盐性较强的大岛野路菊(C.crassum)和对盐敏感的萨摩野菊(C.ornatum)作为材料,通过比较NaCl胁迫对两种植株生长、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揭示其光合机构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在盐胁迫下植株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而胞间C02浓度逐步上升。耐盐的大岛野路菊Fv/Fm、qP、ΦPSⅡ下降幅度较小,ΦDNPQ、qN升高显著,ΦNO不变,叶绿体几乎没有受到损伤;而盐敏感的萨摩野菊Fv/Fm、qP、ΦDPSⅡ、qN大幅下降,ΦNPQ不变,ΦNO显著升高,叶绿体结构受到破坏。此外,与盐敏感植物植物相比,耐盐植物在盐胁迫下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及捕获的光能增大幅度较小,PSⅡ活性反应中心密度小幅降低,PSⅡ供体侧放氧复合体受损程度弱,电子传递受到的影响小,PSⅠ受体侧末端电子受体的量子产额小幅下降,光合性能指数(PIabs、PItot)下降幅度也较小。所以,在盐胁迫下,大岛野路菊能够通过热耗散缓解过剩光能对光合系统造成的伤害,维持叶绿体结构和功能,保证光合作用的有序进行,使得植物能够缓慢生长,这是其耐盐的重要原因之2.研究长期盐胁迫过程中大岛野路菊部分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明确长期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胁迫60天后株高、茎粗、根长、干鲜重和叶面积均显著下降,叶绿体结构遭到明显破坏;其羧化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而CO2补偿点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抗氧化酶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说明盐胁迫早期,抗氧化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植物,保障其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长期盐胁迫后,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植株遭到损伤,生长受抑制。3.研究长期盐胁迫下大岛野路菊叶片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大岛野路菊叶片密布表皮毛和囊泡,长期盐胁迫导致其叶片显著增厚.石蜡切片结果显示,大岛野路菊叶片增厚的直接原因为叶肉细胞拉伸,体积增大,但叶肉细胞层数不变.而细胞体积增大推测是由于盐胁迫下大岛野路菊叶片IAA含量上升,膨胀素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壁扩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