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作《亨利五世》引发了后代学者对立的批评观点。该剧作的两部重要电影改编作品,劳伦斯·奥利弗在1944年时值二战末期对此剧作的银幕再现,以及肯尼思·布拉纳在1989年莎剧电影改编第二次浪潮中对此剧作的荧屏重现,是两位导演对原剧作的重新解读,常为评论家并列品评。本文以这两部电影改编为主要研究文本,对比莎翁的戏剧文本,从电影叙事的三个重要表现手段——场景调度、摄影手法、电影声音,即电影媒介的视通道和声通道两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两位导演对原戏剧隐含争议的个人解读及其呈现策略。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莎士比亚剧作《亨利五世》及其两部重要电影改编的背景,同时细致地梳理了国内外莎士比亚《亨利五世》戏剧文本及其电影改编研究状况,指出国内对莎翁历史剧研究尤其是莎剧电影改编研究的需要;第二到第四章通过电影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了两部改编作品的电影叙事,注重探究两位导演对原剧作主题争议的解读和再现;结论部分简要总结了全文的分析。奥利弗的电影叙事体现出他对莎士比亚原作较为绝对和单一的解读,是一曲英雄的赞歌,传颂了民族辉煌;而布拉纳则通过糅合不同的电影叙事手法,呈现出对英王和其战争更为立体和多元的解读,刻画出了亨利五世的人物复杂性,同时也强调了战争主题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