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微体生物群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水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为一近菱形的含油断陷盆地。古近纪早期是盆地的稳定沉降时期,形成了一套古新统莘庄组—始新统()心组的连续沉积。地层中含有较丰富的微体生物化石。本文以SB-01钻孔岩芯(莘庄组顶部—()心组红岗段)的介形类和轮藻为主要研究材料,并结合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演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介形类和轮藻进行了种属鉴定和分类。(2)分别描述了介形类和轮藻的个体生态学特征,并讨论了生态指数丰度、分异度和优势度及其环境意义。(3)根据介形类、轮藻种属的分布特征和丰度、分异度的变化划分了化石组合,其中介形虫划分为4个组合和6个亚组合带;轮藻划分为3个组合。4)根据介形类、轮藻属种丰度、分异度,组合分子在剖面中的分布情况,将古新统与始新统的界线划在7540cm处。5)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在SB-01孔的分布特征,丰度、分异度的变化,并结合地球化学数据(TOC、C/N、CaCO3、Sr/Ba、C/S、V/Cr)探讨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可划分为4个环境演化阶段。阶段Ⅰ(8644cm-7547cm)为炎热干旱气候,湖盆水体较浅、盐度较低,含氧量丰富;阶段Ⅱ(7547cm-5342cm)以温湿气候为主,湖盆水深加大、底部水体盐度较高并处于弱氧化条件下;阶段Ⅲ(5342cm-2081cm)为温湿与干旱气候交替出现,底部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快速变化;阶段Ⅳ(2081cm-520cm)以温湿气候为主,底部水体盐度降低并发育弱还原—强还原条件。
其他文献
学位
末次冰期气候主要由突变事件(D/O事件,H事件)所主宰。探求末次冰期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如D/O事件的成因机制对预测未来在几十年尺度上迅速发生发展的气候突变事件至关重要。中纬度
鞍山为全球四个存在≥3.8 Ga岩石的地区之一。该区3.0 Ga铁架山花岗岩是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分布范围最大的富钾质花岗岩。本次研究共对3个铁架山花岗岩样品(A0432、A9825
随着广州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灰岩区的工程特性及其水岩相互作用机理、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研究以及桩基础的设计施工监测也日显重要。本文首先结合广州地铁五号线及
研究区云开地块位于广西省的东南部和广东省的西部,是华夏地块武夷-云开加里东期褶皱带或广西造山带的西南部分。云开地区广泛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该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