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水下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地震层序及演化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y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滦河三角洲是渤海西岸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滦河水下三角洲开展地震层序,及相关沉积过程进行研究,可为渤海西岸源-汇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基于现代滦河三角洲近岸约26km高分辨率浅剖数据,在全新世中晚期层序中共识别出4个地震剖面(R1-R4)及4个地震单元(SUs0-3)。R1呈沟谷状,反射振幅较低,连续性差,埋深>25 m;R2近水平状分布,中等反射振幅,连续性较差,平均埋深17m;R3呈波动起伏形态,反射振幅较高,连续性较好,埋深范围8~25 m;R4反射振幅高,连续性好,平均埋深15 m。SUO未见其底界面,难以分辨内部反射结构;SU1以R1为底界面,位于SU0之上,为半透镜状,低反射振幅、半透明反射层组,部分地区单元内部可识别亚界面,中间厚度2~8 m;SU2以R2为底界面,呈近水平状分布,中反射振幅、不透明反射层组,平均厚度约2 m;SU3以R3为底界面,R4为顶界面,高反射振幅、透明反射层组,部分单元内部可见清晰亚界面,厚度为1~3m。根据上述叠覆关系及反射层组特征,解译结果如下:R1为层序边界(SB),对应末次盛冰期及领近时期下切河谷,R2界面为波浪沟蚀界面(wRs),R3为滦河三角洲进积覆盖前的海底,可能对应最大洪泛面(MFS),R4为现代海底(SF);SU0为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层,SU1为沟谷充填,SU2为海相砂质沉积,SU3为三角洲进积后的泥质沉积。从层序特征和地震形态可将SU3划分为三个区域(Ⅰ-Ⅲ)。Ⅰ、Ⅲ区域较厚,分别对应两个沉积中心,平均厚度分别为1 m和3 m,Ⅰ区内部以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反射层组为主,Ⅲ区内部反射结构较均一;Ⅱ区SU3缺失,由SU2构成潮流沙脊。因此,分别解译为滦河进积沉积和沿岸流堆积沉积。为了验证SU3的沉积模式,选取13根重力柱状样表层10 cm、20 cm、30 cm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对滦河口附近98个表层样进行粒度测试;在Ⅰ、Ⅲ泥质区域选取柱状样品进行210Pb测试。重力柱状样测试结果显示,Ⅰ区域频率曲线主峰落在7 φ,次峰集中于2 φ附近;而Ⅲ区域分布正好相反,主峰集中于2 φ附近,次峰落在7 φ,指示了两种不同的沉积动力影响,而Ⅰ区域曲线峰值的移动,说明本区域不仅受到沿岸流侵蚀作用,同时也受到滦河影响。表层粒度测试结果显示,粗颗粒的砂质组分集中分布于Ⅰ区域,平均粒径2~3φ,砂组分含量占比达到90%以上;而细颗粒的粉砂、黏土组分分布于Ⅰ、Ⅲ两个区域,平均粒径5~7 φ,组分含量占比达到80%以上。因此,Ⅰ、Ⅲ区域较细的SU3单元分别是滦河和沿岸流分别堆积的区域,而Ⅱ区域是沿岸流侵蚀区。Ⅰ区域Z9平均沉积速率为2.58 cm/yr,Ⅲ区域沉积速率较慢,Z7、Z11、Z12、Z23计算结果分别为 1.94 cm/yr、2.04 cm/yr、1.55 cm/yr、1.15 cm/yr,计算 Ⅰ 区域 SU3 单元底部年代为1937年,而Ⅲ区域SU3单元无法计算绝对年龄。因此,滦河水下三角洲地区Ⅰ、Ⅲ区域分别受到滦河与沿岸流控制沉积,而Ⅱ区域则是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由上可见,滦河水下三角洲发育模式主要受到河流和沿岸流两种因素的控制,呈现一种较特殊的近岸到离岸的“进积堆积-沿岸流侵蚀-沿岸流堆积”的沉积模式。根据地震层序特征,全新世中期以来滦河水下三角洲地区的沉积演化归纳如下:冰后期海侵以来,海面快速上升,将古河道充填,形成SU1。当波浪侵蚀基面作用于本区时,对应的海侵沟蚀过程(ravinement)导致R2的产生并将原有古河道充填削截;沟蚀过程进一步迫使滨岸的沉积物向海运移,形成海相砂质沉积SU2。SU2的顶界面R3是沿岸流作用下产物,并表现出空间差异性:在近岸部分,由于滦河进积沉积(SU3-Ⅰ区)的保护,其构成进积泥质沉积的基底;在离岸部分(Ⅱ-Ⅲ区),R3向下发育侵蚀至SU0,致使沟蚀界面R2在Ⅲ区完全缺失,并出现大量以SU2为主体的潮流沙脊;随后Ⅲ区其被沿岸流所携带的扩散沉积物所覆盖,致使R3构成了沿岸流泥质沉积的基底。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升级和普及,移动互联网监控及组态设计成为现代智能制造时代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用户希望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监控组态画面,而不是将工作地点局限在厂房和办公室。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编程语言愈趋完善成熟,网页程序表现能力和桌面程序表现能力相差无几,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设计,组态监控软件可实现跨平台特性,可在智能移动设备上运行。但是因为PC
CO2的电化学还原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CO2增值的方式。然而,CO2的C=O键高度稳定,且水溶液中存在氢析出(HER)竞争反应,因此开发有利于CO2还原反应(CO2RR)而抑制HER的高效催化剂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其中,过渡金属和氮掺杂的碳材料(M-N-C)被认为是新型的单位点催化剂,在CO2RR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M-N-C单位点催化剂仍存在活性位密度低、电荷转移动力学迟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法律系统也迎来了信息化改革,最高法院提出建设立足于时代发展前沿的“智慧法院”。数据有效性与专业性是实现法律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传统的数据采集以统计为导向,多靠人工录入,存在由于主观性强而导致数据不够客观的问题。如何将标准不一的主观性文字描述信息转换成统一标准的结构化数据成为关键。本文研究的大数据案例解析系统便是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而诞生的项目。本系统对法律文书进行信息提取,将其转
水体流动会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分布,从而限制沉水植物的恢复。本文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natans)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了水体流动对水体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苦草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苦草叶片表面附着生物组成的影响,并通过水体流动与静态的转换进一步验证水体流动对苦草生长的影响,从水体流动影响水体DO含量而对苦草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探究不同DO含量对苦草生理
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大数据分析处理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系统在查询语言、计算模型、系统架构与底层存储技术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大数据分析处理的复杂度,也限制了跨平台查询分析的可能性。同时,许多现实的业务也提出了通过SQL语句便捷、高效地执行跨平台查询的需求,跨平台查询逐渐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了解决跨平台查询系统的易用性、统一性
我国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被正式提出来,最开始的表现形式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经过长期发展,已基本上覆盖了储蓄、保险、支付、信贷和理财等金融服务和产品。其目标是为了解决中国目前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现实情况,促使金融产品和服务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我国境内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居民都可以平等地享有金融服务,打破城乡之间不协调的僵局,使贫富差距的畸形在我国得到根本
近年来,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和认知能力日益提升,这与海上技术装备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水下航行器。这类装备在海域防护和边境争端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水下航行器外部的消声材料之间需要密封胶的嵌缝密封。本课题根据水下航行器裸露表面用密封胶的使用环境,研制了一种耐海洋环境的聚丁二烯型聚氨酯脲。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双组份聚氨酯脲的固化特性以端羟基聚丁二烯和TDI合成端异氰酸酯基(-NCO)预聚体,再
金融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金融发展水平与金融标准化程度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中国的金融行业显示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金融要素的分布并不均等,中国金融业呈现出金融结构二元化的格局。大量的金融资源集中在城市、大企业和富裕群体,使得农村地区和贫困群体变成被金融要素排斥在外的主要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在当下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大量司法案件涌入法院,而司法资源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法官面临严重的工作压力。在全面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大量法律裁判文书信息公开化,“法律人工智能”成为研究焦点。通过对裁判文书的挖掘与分析,不仅能为法院提供更加智能的技术来提高办公效率,还能为公众提供智能的法律咨询服务,促进司法可得。法条推荐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技术之一,一方面能为法官推荐在审判时可能适用的法条,
随着“工业4.0”,“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建立新型工业越来越被国家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随着4G网络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享受着新型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现代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建立通用的工业应用通信接口是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有助于积极地革新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本论文以OPC技术为出发点,将移动互联技术引入组态软件之中,开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