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进行针刀及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的比较研究,以及对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与电针治疗临床对照研究,探究针刀治疗本病的作用途径和作用优势,为临床选择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同时也对应用超声实现针刀疗法可视化的诊疗规范进行探索和总结。方法:1.动物实验:将20只雄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5只:A组空白组,B模型组,C组关节腔注射组(玻璃酸钠),D组针刀组。以改良的Hulth法对后3组进行造模,切断左膝前交叉韧带,切除部分内侧半月板,建立实验性膝骨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在造模成功后第5、6、7、8W分别对第C、D组所有动物模型进行关节腔注射和针刀治疗。第9周处死所有兔子,取胫骨平台及股骨内侧髁制作标本,光学显微镜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软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观察软骨、软骨下骨及其所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2.临床实验:将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针刀组、电针组),分别进行治疗3W,疗程结束后每个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ADL评分法、HSS指数、VAS评分)以及膝关节红外线热成像检测的变化,并且比较各组疗效。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①光镜下见针刀组兔关节软骨退变比玻璃酸钠组轻,远远优于模型组。②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中,血管内皮因子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关节软骨(P<0.01),而玻璃酸钠组能有效降低软骨中VEGF的表达(P<0.01),针刀组表现出比玻璃酸钠组更显著的治疗效果(P<0.01)。⒉临床病例研究表明:①针刀组和电针组治疗前后红外线热成像仪检测温度均有明显变化(P<0.01),表明两组均能明显改善局部静脉瘀滞。两组组间对比,P=0.38,无明显差异。②膝骨性关节炎ADL评分法评价,优良率针刀组要明显高于电针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③针刀组和电针组治疗前后HSS指数均有明显变化(P<0.01)。患者治疗前后HSS指数差值组间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④针刀组和电针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疼痛指数度两组均有明显变化(P<0.01),表明两组均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疼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差值两组组间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表明针刀组比电针组在改善骨关节炎疼痛方面更有优势。结论:1.针刀和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对实验性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能够减轻模型兔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退变,前者比后者疗效更好。2.针刀治疗组中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VEGF含量比模型和玻璃酸钠组低,说明针刀可能是通过解决关节应力异常,从而减轻静脉瘀滞和骨内高压,下调VEGF来达到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目的。3.针刀和电针都能够对膝关节病有良好疗效,针刀组在改善疼痛、膝关节功能上更具有优势,但是在热像图的变化上与电针无显著差异。4.利用超声引导实现针刀可视化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