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及其管理技术日臻完善,但目前对城市综合管廊在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仍不系统,成果较少,尚处于摸索和积累经验阶段。虽然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己发布实施,但并未针对细部设计、施工方法和材料设备等给出具体的标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地下综合管廊的标准化、模块化是推广地下管廊预制拼装技术的重要前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及其管理技术日臻完善,但目前对城市综合管廊在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仍不系统,成果较少,尚处于摸索和积累经验阶段。虽然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己发布实施,但并未针对细部设计、施工方法和材料设备等给出具体的标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地下综合管廊的标准化、模块化是推广地下管廊预制拼装技术的重要前提,然而我国相应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预制管廊并没有完整的可遵循的设计标准和验收规范。在地下混凝土结构中,结构裂缝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由于影响结构裂缝形成的因素很多,开裂的机理也很复杂,长期以来,管廊抗裂性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从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研究解决管廊截面刚度、地基稳定性影响、施工工艺等一系列问题,进而避免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因出现裂缝导致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模型实验、数值模拟分析、静力分析计算等方法,对综合管廊在荷载、温度、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施工等因素影响下预制地下综合管廊的抗裂性能进行研究,期望为今后城市综合管廊的设计和施工积累经验。通过查阅现有文献,深入了解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裂缝研究的现状,分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已有相关成果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在综合管廊实体工程考查的基础上,结合场地条件选择试验方法,确定试验技术路线,获取了较丰富的试验测量数据。(2)结合试验数据进行预制地下管廊受力变形及其规律的研究,初步分析裂缝成因。(3)通过数值分析进一步研究地下管廊受力情况,分析在场地工程环境和其他相关因素影响下应力幅值变化规律,为地下管廊抗裂性能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单调集中静载试验表明:顶板跨中位置发生明显的受力变形,侧板变形程度相对不大,立式预制管廊结构的受力性能符合相关规范规定。(2)施工回填阶段管廊周边土体应力和结构内应变监测结果分析表明:随着覆土深度增加,管廊结构横纵向受力变形表现出线性增长趋势。总体上来看,管廊纵向受力变形更加明显,而管廊顶板跨中位置主要发生横向变形。预制管廊顶板受力屈服破坏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首条裂缝出现,第二阶段跨中外侧压缩屈服破坏,第三阶段腋角位置拉伸开裂破坏,第四阶段钢筋拉伸屈服破坏。(3)不同吨位压路机组合工况下管廊受力变形的比较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覆土高度条件下,压路机荷载的增加对管廊抗裂性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压路机吨位的增加,其在荷载中占比较大,管廊裂缝出现后,难以弹性恢复,会永久存在,主要表现为管廊顶、底板跨中荷载裂缝。研究成果对管廊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如何提高地下管廊的抗裂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化现象。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世界人口趋势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15亿,占总人口的16%。而我国情况则更为严重,届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1/3。老龄化不是一场危机,在"智慧"助力下,人类老龄化的未来将更美好。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信息技术,可实现个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资源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传统养老
湘潭锰矿废弃地经过多年的植被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然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限制性养分—磷素以及磷转化微生物特征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探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磷素含量、磷形态特征以及磷转化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尾矿为对照,选取锰矿废弃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和栾树(Koelreuteria p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属松科(Pinaceae Lindl.)松属(Pinus sp.Linn.),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分布面积最广、脂材兼用的主要造林树种,其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速生丰产,在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木材需求、松脂供应以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细胞胚胎发生是林木良种快繁的有效途径,然而胚性细胞团诱导与增殖的稳定性问题一直限制着马尾松体胚发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中段的骑田岭支脉,地势南高北低,生境复杂,承载着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以及资料查阅,基本摸清了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现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维管植物区系的特点及特有现象,并结合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分布状况及致危因素,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现有维管植物
以生物酶改良粉土的动力特性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酶改良粉土滞回曲线、动弹性模量、阻尼比以及累积塑性变形变化规律。首先,通过基本物理力学试验,研究生物酶掺量对粉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得到粉土的相关物理力学指标及生物酶改良粉土的生物酶最佳掺量;其次,通过一系列不同生物酶掺量、不同围压、不同频率下的动三轴试验,得到生物酶改良粉土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通过动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滞回曲线的形态特征规律并得到动骨
氮(N)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养分元素之一,土壤N的供应能力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特别是在人工林中,土壤N供应维持对森林长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在林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树木对N的需求不同,地上凋落物和地下细根周转对N归还的贡献也有较大差异,土壤N及其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研究人工林土壤N形态及其转化随林龄变化的特征,可为深入认识人工林生态系统N循环机制、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人工林经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