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经》分部面诊九法中面诊分部的具体位置、各部形色所候病证的病因病机以及面诊分部与相应经络脏腑肢节五体的配属原理,明确《内经》分部面诊的原则与基准,从而为《黄帝内经》分部面诊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主要采用文献阅读整理的方法,通过训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三种版本中与分部面诊相关的原文字句,参考相关的《内经》注释性著作、诊断学专著以及医家临床经验,最大程度上还原《内经》原意。结果:(1)挖掘整理出《内经》分部面诊九法:面部方位分候法(《素问·刺热篇》)、颧颊分候法(《素问·刺热篇》)、面部胸胁膈腹分候法(《素问·刺热篇》)、面部风病分候法(《素问·风论》)、面部六腑分候法(《灵枢·师传》)、官窍分候法(《灵枢·五阅五使》)、面部脏腑肢节分候法(《灵枢·五色》)、阙地风痹厥分候法(《灵枢·五色》)、面部五体分候法(《灵枢·卫气失常》);(2)总结了额、眉间、鼻、鼻下唇上区域、口唇、颐、目下、颧、颊九个分区在《内经》中的分候病证;(3)归纳了五脏色部。结论:《内经》的分部面诊内容,虽有九种配属体系,却有一条基本的主要原则,即:沿目内眦、颏唇沟分别作一条水平线,将面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属天,应候体表及上焦,包括肌肤、皮毛、头面、颈项、心肺、胸乳,为清阳之部,见阴色凶;中部属人,应候肩背上肢及中下焦,包括肝胆、脾胃、膈肠、双肾、膀胱、子宫、二阴,为阴阳升降之枢;下部属地,应候下肢,为浊阴之部,见阳色凶。临床据此应用分部面诊,既可判断病位,亦可判断体质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