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初步评价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j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树碱是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天然生物碱。其作用机制独特,主要通过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阻碍DNA的复制而发挥作用,是较为经典的先导化合物之一。迄今已有三个喜树碱衍生物药物上市(Irinotecan, Topotecan和Belotecan),另有数十个衍生物正处于临床试验研究中。  在各类喜树碱衍生物中,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活性较高。SN-38虽然具有高活性,但其溶解性很差,成药性较差,迄今未开发出成功的SN-38制剂。尽管由于其过低的水溶性导致其体内生物利用度低,但适当的化学修饰可提高体内生物利用度。因此本课题选择以SN38为先导化合物,针对其10位羟基进行结构修饰。一方面,10位羟基为非必需基团,且针对10位碳进行的适当化学修饰往往能增强化合物的抗肿瘤效果;另一方面,羟基反应活性高,方便加以结构改造。共设计并合成了两类新型喜树碱衍生物。此处为图片略过  本课题设计了羧烷基类喜树碱衍生物。通过在10位的羟基上引入具有不同烷基链长度极性基团羧基,一方面利用羧基的极性提高水溶性;另一方面,羧基生物相容性较好,易于提高化合物的透膜性,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有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还考察不同长度脂肪酸直链对抗肿瘤活性影响。  本课题设计了西佛碱喜树碱衍生物。2001年由Sabrina D,Anna F等人首次发表的7-西佛碱类喜树碱衍生物系列共计37个,在体外非小细胞肺癌 H460细胞株中,27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优于对照药物拓扑替康,12个化合物优于SN38。因此,本课题设计在10位上引入西佛碱结构,研究西佛碱类结构是否有助于提高喜树碱抗肿瘤活性,以期探索出抗肿瘤活性更高的喜树碱衍生物。  本课题对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探究。对于羧烷基类化合物,我们以SN38为原料,以 DMF为溶剂,在氩气保护下与溴代脂肪酸乙酯通过亲核取代成醚,引入相应的脂肪酸酸乙酯,继而在碱性条件下充分水解后,经盐酸酸化得到目标化合物。对于西佛碱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首先利用溴丙酮与10位羟基通过亲核取代成醚键,引入酮羰基,进而与相应的氧取代羟胺盐酸盐在甲醇、吡啶溶液内回流反应,通过亲核加成得到西佛碱类目标化合物。共合成目标化合物22个,其中羧烷基类化合物14个,西佛碱类化合物8个。所有化合物结构均1H-NMR和MS经确证。  采用MTT法对其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实验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SPCA-1(人肺癌细胞株)、MCF-79(人乳腺癌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新衍生物具有较高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所测试的15个化合物中有13个IC50值显著低于伊立替康,特别是化合物ZBH-HY-05、06、07三个新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高达伊立替康的25倍以上。对于MCF-79人乳腺癌细胞株,化合物ZBH-HY-05、06、07、16、17、18、20表现突出,其中化合物16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达伊立替康的10倍以上。  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羧烷基类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随着直链脂肪酸的增长而增强;西佛碱类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随着亲脂性基团的增多而减弱。综上,本论文以喜树碱的构效关系为基础,以10位羟基为修饰点,共设计并合成了两类目标化合物,通过对所得目标化合物的体外生物活性评价,发现针对10位羟基进行化学修饰可显著改善其抗肿瘤活性。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羧烷基类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随着直链脂肪酸的增长而增强;西佛碱类目标化合物的活性随着亲脂性基团的增多而减弱。为此类化合物的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新型喜树碱衍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可卡因对大鼠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神经系统AMPK活性的影响  目的:皮质-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是大脑奖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导药物成瘾、食欲、性欲等奖赏行为以及精
前列腺疾病,尤其是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在明确TJ0711抗高血压作用的主要药效学基础上,进一步研究TJ0711的其他方面的药理学特性,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一般药理作用、内在拟交感活性(intrinsic sympathomimeti
阿片类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等,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使用,但其存在严重的缺陷同样难以被忽视—阿片类药物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常导致呼吸抑制的发生。呼吸抑制发病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HepG2细胞中三种二相酶的诱导作用并探索其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及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槲皮素对HepG2细胞二相酶的诱导作用培养状态良好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低、中、高浓度槲皮素组(10μM、20μM、40μM)。药物与细胞共同孵育6、24小时分别测定以下指标: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胞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化学分光度法测定过氧化氢酶(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连续不断地侵染人CD_4~+T淋巴细胞所造成的一种至今尚无法治愈的致死性传染病。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的融合是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HIV包膜糖蛋白跨膜亚基gp41是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关键性蛋白。在融合过程中
沉香呋喃倍半萜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杂环化合物,这类倍半萜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该类化合物结构独特、立体化学复杂的特点,使其合成研究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以探究沉香呋喃骨架的高效构筑新策略为目标,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章概述了沉香呋喃倍半萜天然产物的分布、发现、化学结构、生物活性等,并通过沉香呋喃倍半萜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实例概述了沉香呋喃骨架的构建策略和方法;第二章详细描述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