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运动学特征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ncsy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山脉之一,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分界线。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洛南—栾川断裂带在秦岭造山带中是一条重要的汇聚带。通过洛南—栾川断裂带的的汇聚方式与汇聚方向的研究对秦岭造山带的运动学特征有很好的映射作用。在论述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运动学特征过程中,使用了显微构造、温度测量;有限应变的长短轴法,Rf/ψ法;面理、线理分析的线理求解法,最大有效力矩法及理论模拟的种种方法。结果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镜下分析,岩性主要是糜棱岩为主,形成温度较高,约400—500℃左右,说明是在较深的地下形成的。2、以长短轴法与Rf/ψ法的有限应变的测量,得出区域岩石有限应变的三轴比率为X:Y:Z=4.23:1.67:1;表明洛南-栾川构造带变形强度是比较强烈的,岩石是在板块俯冲过程中挤压压扁。3、赤平投影方法,成图解析。以线理求解和最大有效力距法,得出洛南-栾川断裂带汇聚方向与断层走向的斜向夹角,大约56°左右。表现了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斜向汇聚运动模式。4、通过建设模型进行理论模拟,以洛南一栾川断裂带变形现象作为模拟对象,模拟板块汇聚方向与板块边界的夹角,平均在50°-60°之间,表现了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斜向汇聚运动模式。
其他文献
生物成因矿物由于受到生物体新陈代谢和地质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在大小、形貌、组成以及性能等方面与非生物成因矿物有着极大的不同。研究掌握生物成因矿物的形成机制,建立矿化
杏北开发区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控制产量递减、保持持续稳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压裂作为重要的增产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但随着水驱动用储量向薄差
本文通过分析统计桂林市14个工程场地CFG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得到了各工程场地极限承载力的概率分布特性。运用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进行了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和概率极限
本文运用工程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中的方法对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首先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单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详细分析了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及其破坏形式。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岩质边坡和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理论及方法,考虑到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将原有的机动位移法作了改进,并将其应用到常张高速公路某边坡的具体实例中。 本文结合常张高速公路第十七标段K1
地下水是西南岩溶区人类重要的饮用水源,重庆市岩溶地下水资源量为118.33亿m3·a-1,占重庆市地下水资源总量的73.65%。随着城市化及工农业的发展,三废的大量排放使岩溶地下水遭受
许多地质记录体的研讨结果表明,在第四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存在周期性的气候冷/暖旋回。其中发生在冰期/间冰期内部的冷暖波动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气候的剧烈波动引起的
利用水体氢氧同位素研究水体对气候的响应是许多学者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主要手段。河流、水库、湖泊、地下水等不同水体都源于大气降水,而降水又直接受气候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