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富含蛋白和油脂等多种营养成分。维生素E抗氧化,可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毒害。提高花生维生素E含量对于增进人体健康、延长食品及食用油货架期具有重要意义。维生素E含量测定长期以来依赖于液相色谱等技术,由于缺乏成本低廉、速度快、稳定可靠的选择鉴定技术,花生高维生素E育种迄今进展缓慢。近红外技术已应用于多个作物的品质改良,在花生上已成功建立了能准确预测油酸、脂肪、蛋白含量的近红外模型,但花生维生素E含量近红外模型迄今未见报道。生育酚甲基转移酶(γ-TMT)是生育酚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决定着α-生育酚相对含量。花生栽培种为异源四倍体,对应两个亚基因组应有两个γ-TMT基因,但目前仅从中获得1个γ-TMT基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构建花生维生素E近红外模型,为花生高维生素E育种提供选择手段;克隆花生栽培种两个亚基因组γ-TMT基因,并分析其编码区序列差异与α-生育酚含量的关系,为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培育高?-生育酚花生品种创造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F-HPLC)对48份花生材料子仁中的维生素E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总维生素E含量变幅为8.212417.066 mg/100g,平均值10.985mg/100g;α-生育酚含量变变幅为4.1217.383 mg/100g,平均值5.487 mg/100g;γ-生育酚含量变幅为1.5459.375 mg/100g,平均值4.87 mg/100g;δ-生育酚含量变幅为0.2621.2 mg/100g,平均值0.627 mg/100g。α-生育酚与γ-生育酚相对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9)。2、采集了48份自然风干花生多粒和单粒种子近红外光谱,结合其后的RF-HPLC法维生素E含量测定结果,采用交叉检验,分别构建了多粒自然风干花生种子样品维生素E总量和α-生育酚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以及单粒自然风干花生种子样品α-生育酚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优化,多粒维生素E总量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多元散射矫正”,谱区范围为75066094.3 cm-1(厘米波数)、54544242.8 cm-1,维数为8,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88.34,根均方差(RMSECV)为0.423;多粒α-生育酚含量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谱区范围为75064242.8 cm-1,维数为10,模型R2为90.05,RMSECV为0.203;单粒α-生育酚含量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MSC”,谱区范围为75064242.8cm-1,维数为8,模型R2为82.87,RMSECV为0.28。3、从花生栽培种A、B两个亚基因组中成功克隆出2个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γ-TMT),分别命名为Ahγ-TMT1和Ahγ-TMT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hγ-TMT1编码区全长为3111bp,Ahγ-TMT2编码区全长为3124bp,都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ORF)长均为1059bp,编码352个氨基酸。基于γ-TMT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花生与同为豆科的大豆和日本百脉根亲缘关系最近。4、根据花生维生素E含量测定结果,选取24份代表性材料克隆γ-TMT基因,并分析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变化。材料间Ahγ-TMT2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无差异,Ahγ-TMT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有3处差异造成了氨基酸的改变,但相关性分析表明维生素E总量和各异构体含量无关。至于是否像其他作物中γ-TMT基因启动子区域变异导致了α-生育酚含量的提高,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