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保肝胶囊抗乙肝病毒及肝保护作用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xw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对野菊花(Flos Chrysanthemi indici)大量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对从中提取并自行制备的野菊花保肝胶囊(以下简称为CBC)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课题通过CBC体外抗HBV的药效学研究,筛选出了既具有抗HBV作用又无毒性的药物浓度;并通过最大给药量法检测急性毒性,进一步评价CBC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酒精致KM小鼠肝损伤以及刀豆蛋白A致KM小鼠肝损伤模型,进一步评价了CBC的预防性肝保护作用。抗HBV实验中,应用典型的体外筛选抗HBV药物细胞——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CBC对HepG 2.2.15细胞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半数致死量(TC50)和最大无毒浓度(TC0),在此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BC对第6 d、第9 d HepG 2.2.15细胞培养基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探讨其对HBV的作用。结果显示,CBC对HepG 2.2.15细胞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CBC浓度的减小而减弱,其中TC50为5.014μg/ml。CBC对HepG2.2.15细胞培养基中HBsAg和HBeAg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抑制作用强于前者;时间效应方面,对第6 d的抑制作用强于第9 d。结合毒性实验和抗原抑制实验结果,表明CBC具有体外抗HBV作用。急性毒性实验中,参照《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最大给药浓度(0.6089 g/ml),最大体积(40 ml/kg)给药,1次/天,连续14天密切观察CBC作用于KM小鼠后各项指标变化,进一步评价CBC的药物安全性。结果显示,给药组和正常组小鼠,各项指标均正常,无死亡现象。此给药剂量约为临床拟用剂量(0.1 g/kg)的243倍,表明CBC用药安全。肝保护实验中,选用KM小鼠建立两种肝损伤模型,即酒精所致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和Con-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应用赖氏法测定血清中ALT及AST的酶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肝匀浆中MDA的含量,WST-1法测定肝匀浆中SOD的酶活力,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的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来综合评判CBC的保肝作用机制和疗效。结果显示,CBC能使肝损伤小鼠两种血清转氨酶的酶活力降低,肝匀浆中MDA含量降低、SOD酶活力升高,并使Con-A肝损伤小鼠血清TNF-α的含量降低,CBC各给药组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均比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轻,表明CBC对两种肝损伤有预防性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对野菊花保肝胶囊进行抗乙肝病毒及肝保护的药效学探索,并系统研究了CBC对小鼠肝保护作用机制以及肝组织病理切片的分析,明确了CBC肝保护效应的量效关系,为中药在抗乙肝病毒和肝保护方面的作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为CBC保健药品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煤矿井下的低压供电系统经常由于各种故障导致越级跳闸事故的发生,越级跳闸不仅影响正常生产的进行,还会严重的危及整个矿井的安全,如何预防越级跳闸事故的发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冲击地压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动力现象,是制约煤矿安全开采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煤矿冲击地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煤矿采掘过程中冲击地压的治理、防护措施。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学的变化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双侧海马一次性注射聚集态Aβ25-
由于课程教学时空有限、学生人数众多、课堂教学时间短暂,因此施教者逐个掌握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存在较大困难。本课题研究的"‘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可助力解决这个问题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教学模式受到教育系统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青睐。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教育界对教学模式怀疑和否定的声音也日渐增多。究竟要不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性公共支出能否促进效率提升和助推经济实现高水平均衡?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框架,本文
苎麻根为荨麻科苎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的干燥根及根茎。苎麻根甘寒,无毒,归心、肝、肾、膀胱经,有凉血、止血、散瘀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
一次公开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上课前,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邀请学生在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欣赏一组组图片:全等的国旗、中国地图、埃菲尔铁塔、圆圈图案、京剧脸谱。同时,我细细观察学生的反应,看着学生一个个沉浸在音乐和美丽的图案中,我感觉到了一丝窃喜,看来我已经初步抓住了学生的心。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图片,让学生归纳出全等形的特征:形状相同,大小相等,能完全重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