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进一步证实UV照射后引起皮肤屏障受损及免疫应答反应发生;(2)初步探讨在UV照射后皮肤屏障受损与免疫应答的相关性。方法门诊分批收集新鲜躯干部色素痣患者皮损周围的正常皮肤组织,使用K-SFM培养基进行组织块培养,培养时将组织块根据分组切分为2块,即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的组织来源于同一个个体。首先以UV辐照组为实验组,用锡箔纸遮盖的避光组为对照组,进行预实验筛选出最佳辐照剂量。其次以选定的最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进一步证实UV照射后引起皮肤屏障受损及免疫应答反应发生;(2)初步探讨在UV照射后皮肤屏障受损与免疫应答的相关性。方法门诊分批收集新鲜躯干部色素痣患者皮损周围的正常皮肤组织,使用K-SFM培养基进行组织块培养,培养时将组织块根据分组切分为2块,即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的组织来源于同一个个体。首先以UV辐照组为实验组,用锡箔纸遮盖的避光组为对照组,进行预实验筛选出最佳辐照剂量。其次以选定的最佳辐照剂量分别连续辐照1、2、3、4、5天,筛选出最佳辐照时间。UV辐照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组织总数量各3
其他文献
随着天然产物分离与鉴定技术的飞速发展,天然产物的研究在新药开发中受到更多的重视,作为天然产物的来源,现今对民间传统药用植物及传统药用知识的研究已经越发深入。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及上千年积累的民族传统药用知识,是我国天然产物研究的巨大宝库。龙胆科(Gentianaceae)植物是一类有着悠久民族药用史和显著疗效的少数民族药用植物,其在我国的民族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该科植物被广泛用于我国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癌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每年占全球全部新诊断的癌症病例的12.5%。除了高患病率,肺癌在所有癌症类型中死亡率最高。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约占肺癌的10%~15%。化疗是SCLC主要的治疗方式,然而现有的化疗药物疗效有限,而且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疗效好且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对人
[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受试药物苞叶雪莲醇提物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的防护功效。[研究方法]选取110只体重范围在28±3g左右的6-8周龄雄性健康SPF级昆明种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以苞叶雪莲的正丁醇提取物作为试验药物,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单纯照射组,溶剂照射组(溶剂灌胃十照射)、药物照射组(苞叶雪莲醇提物灌胃+照射)。其中照射组均在试验第7天给予一次6Gy-x ray全身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现有的抗HBV药物主要分为3大类:乙肝疫苗、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上述疗效确认的药物由于其在应用中的不足,仍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低毒、作用机制新颖的抗HBV药物。天然产物结构类型丰富,生物活性多样,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传统中药在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中也有着显著的疗效。青叶胆(Swertia
[目的]研究云南白药对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 5-LOX代谢通路关键性酶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为云南白药用于炎症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6-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104只,称重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6只,A:正常组,B:模型组,C:咪唑斯汀组,D:云南白药组。在建模前一周给予实验动物灌胃给药,一天一次,连续灌胃给药7天,A组和B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1mL,C组和
目的:过去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丹酚酸B在体内能够保护血脑屏障免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然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免疫细胞、炎症因子等参与,对于内皮细胞功能调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建立体外BBB模型,通过缺糖缺氧/复糖复氧处理、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
[目的]:1.研究云南白药对花生四烯酸COX代谢途径的影响作用。2.探讨云南白药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6-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称重后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24只),模型组(24只),云南白药组(24只),塞来昔布组(24只)。药物连续干预7天后以角叉莱胶诱导建立足爪炎症模型,以塞来昔布为阳性对照药物,云南白药组灌胃给予50mg/ml云南白药,每天1次;塞来昔布组灌胃给予10
目的:探讨新发麻风病例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对麻风治疗患者(治疗疗程已足)进行监测,观察临床表现变化及治疗后病理改变特点,评估治疗效果,判断是否到达临床治愈。方法:收集于我院诊断及复查的麻风病人79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对收集组织蜡块切片后做HE染色和抗酸染色,观察病理特点。根据收集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新发病例中麻风患者不同麻风分型、菌量对应的年龄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型与麻风分型
研究目的:皮炎湿疹是发生在皮肤浅层,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包括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湿疹(eczema)和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等。该病病因复杂,极易复发,经久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的药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限制,因此研究者迫切需要寻找抗炎效果好、毒副作用小
目的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研究示与麻风病人同等情况接触下,有且仅有少部分人发病,这是因为麻风病人体内的自身细胞免疫缺陷程度各不相同,可是其自身细胞免疫缺陷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所以麻风病是研究宿主天然免疫功能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理想模型。目前有不少研究表明ILTs既参与先天性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在免疫应答中既有负性调节作用,亦有正性调节作用。也有研究表明高表达或强制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