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粉虱是一个包括至少36个隐种的物种复合体,其中Middle East-Asia Minor1(MEAM1)隐种和Mediterranean (MED)隐种是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烟粉虱,已经入侵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取代了多个土著烟粉虱隐种,对农业、园艺业等生产危害严重,已成为世界性害虫。昆虫共生菌作为在昆虫体内生存的微生物,对寄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田间采集室内维持的MEAM1和MED烟粉虱都携带原生共生菌Portiera,区别在于, ME AM1烟粉虱还带有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而MED不携带Rickettsia。近期研究报道,烟粉虱寄生蜂中同样发现有共生菌且影响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海氏桨角蚜小蜂作为烟粉虱的专性寄生蜂,是目前应用于防治烟粉虱的最成功的天敌之一。因此研究海氏桨角蚜小蜂体内共生菌的情况将为它的实际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本论文系统研究了海氏桨角蚜小蜂体内共生菌的种类、分布、传播方式以及功能这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海氏桨角蚜小蜂体内共生菌种类和分布测定以烟粉虱MEAM1种群上饲养的寄生蜂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PCR扩增海氏桨角蚜小蜂总DNA的细菌16S rRNA序列,再通过对PCR产物的纯化、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得到了海氏桨角蚜小蜂体内含有共生细菌Rickettsia,此Rickettsia与烟粉虱MEAM1体内的Rickettsia同源性达100%。此外,用Rickettsia的16S rRNA的特异引物,以海氏桨角蚜小蜂的总DNA以及cDNA为模板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出Rickettsia存在于海氏桨角蚜小蜂的腹部肠道处。(2) Rickettsia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研究我们用MEAM1烟粉虱饲养的海氏桨角蚜小蜂(Wb)带有共生菌Rickettsia。用携带Rickettsia的Wb寄生不携带Rickettsia的MED烟粉虱,PCR检测结果表明Wb的卵以及F1代成蜂(Wb-Q-Fl)都不携带Rickettsia,表明Rickettsia在海氏桨角蚜小蜂中并不能垂直传播。用不携带Rickettsia的寄生蜂Wq (MED烟粉虱饲养出的海氏桨角蚜小蜂)寄生携带Rickettsia的MEAM1烟粉虱24h,检测受试蜂当代(Wq-B-24h)及F1代成蜂(Wq-B-F1)的携带Rickettsia的情况,结果Wq-B-24h和Wq-B-F1中的Rickettsia检出率分别为46.4%和90.8%,并且Wq-B-24h中的雌蜂的Rickettsia检出率为72.9%,而雄蜂的Rickettsia的检出率为O。用FISH分别检测Wq-B-24h和Wq-B-F1的Rickettsia的分布位置一样,都在寄生蜂的腹部肠道位置。但是用无Rickettsia的蜂蜜水喂养Wq-B-24h和Wq-B-F1再检测他们体内的Rickettsia情况发现,蜂蜜水喂养3天后,Wq-B-24h中的Rickettsia已经检测不到,而Wq-B-F1代蜂中的Rickettsia不管在蜂蜜水喂养3天还是6天后都可以检测到。这表明,共生菌Rickettsia可以通过水平传播方式在不同营养级间从寄主传给寄生蜂,但寄生蜂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的菌的存活能力不同。(3)Wb(R+)和Wq(R-)的生物学特性比较设计四个实验组合:Wb-B (MEAM1烟粉虱上饲养的寄生蜂寄生MEAM1烟粉虱);Wq-B (MED烟粉虱上饲养的寄生蜂寄生MEAM1烟粉虱);Wb-Q(MEAM1烟粉虱上饲养的寄生蜂寄生MED烟粉虱);Wq-Q (MED烟粉虱上饲养的寄生蜂寄生MED烟粉虱),统计分析每个实验处理的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寄生数、寄生率、发育历期以及性比数据,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寄生数方面,Wb-B和Wq-B无显著差异,吼-Q和Wq-Q也无显著差异,但是Wb-B、Wq-B和Wb-Q、Wq-Q之间有显著差异;寄生率方面,四组处理的结果无显著差异;发育历期方面,Wb-B和Wq-B无显著差异,Wb-Q和Wq-Q也无显著差异;雌性比方面,结果显示Wb-B、Wq-B和Wb-Q三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这三组和Wq-Q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有无Rickettsia对寄生蜂的寄生数、寄生率以及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但是Rickettsia的存在可能会对寄生蜂的雌性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