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不典型子宫平滑肌瘤(Atypical Leiomyoma, ALM)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平滑肌肿瘤,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Usual Leiomyoma, ULM)的一个亚型,是良性疾病,具有发病率低、预后好的特点。研究表明,ALM有独特的、但也多样化的组织、分子学特征,然而对其相关研究仍然较少。目前对于ALM与ULM的鉴别诊断仅限于组织病理学检查。2011年Makinen N等发表于Science的文章首次发现高达70%(159/225)的ULM存在MED12 (Mediator complex subunit 12)外显子2区域突变。如今MED12已成为ULM的特征性标记。然而2014年一项发表于Cancer的研究表明ALM(4/42)与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LMS) (4/38)的MED12突变率均低于1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obert L. Giuntoli Ⅱ等曾回顾性分析了1976-1999年间5例被诊为ALM患者的预后,发现该病有恶性转化倾向。因此我们对ALM是ULM的一个亚型这观点提出了质疑。P53是最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13.1带,可转录为53-kDa的核蛋白,其失活会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P16也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在Rb基因介导的G1期-S期转化途径中发挥作用:P16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细胞周期苏D复合物结合(CDK4-cyclin D),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周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0年间(2005-2015)ALM的临床病理资料,及4年间(2010-2014)ULM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了两组病人的年龄、主诉症状、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恶变率等临床特征;及两组患者样本的细胞异型性、不典型细胞分布、核异质密度、有丝分裂相、肿瘤性坏死等病理特点;及样本的P53、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方法:回顾2005-2015年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可疑的ALM病例,按照Stanford和WHO诊断标准进行重新修正诊断:1.弥漫性、局灶性或多灶性分布的中-重度细胞异型性;2.<5个细胞有丝分裂相/10HPF;3.肿瘤性坏死不可见,最终确定组织病理学最为典型的31例。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组织学典型的ULM 50例。分别对31例ALM患者、50例ULM患者的年龄、主诉症状、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恶变率等临床特征,及两组患者样本的细胞异型性、不典型细胞分布、核异质密度、有丝分裂相、肿瘤性坏死等病理特点,及样本的P53、P16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1.临床特点:1.1发病年龄31例ALM患者平均年龄为38.3±8.4(21-52)岁,50位ULM患者平均年龄为42.0±8.1(23-65)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无差异。1.2主诉症状两组患者均有50%患者的主诉症状为“普查发现子宫平滑肌瘤”,其余症状如“月经量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腹胀”等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3手术方式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为子宫平滑肌瘤剥除术(Myomectomy, MYOM)或子宫全切术(Hysterectomy,TAH)。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总体及依据年龄层次分段(<35岁、35-45岁、>45岁)统计手术方式,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1.4肿瘤大小31例ALM患者平均肿瘤大小为7.24±4.23(0.5-21)cm,50位ULM患者肿瘤直径平均7.02±3.20(0.5-15)cm。两组患者平均肿瘤大小无差异。1.5恶变情况随访的所有ALM及ULM患者均无恶变。2.病理结果:2.1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率所有术中送检冰冻病理检查的患者中,ALM患者中75%与最终诊断相符或提及细胞异型性,100%的ULM患者术中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ULM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率高于ALM。2.2细胞异型性ALM患者样本中细胞异型性为中-重度,分别占25.8%(8/31)、74.2%(23/31)。ULM患者样本细胞无异型性。2.3不典型细胞分布ALM患者中,58.1%(18/31)患者不典型细胞为弥漫性分布,16.1%(5/31)为局灶性分布,25.8%(8/31)为多灶性分布。ULM患者样本中不典型细胞不可见。2.4核异质密度ALM患者样本中核异质密度为中-强,分别占58.1%(18/31)、41.9%(13/31)。ULM患者样本中核异质不可见。2.5有丝分裂相ALM患者样本的有丝分裂相均<5个/1OHPF,分别有54.8%(17/31)可见1个有丝分裂相/10HPF,22.6%(7/31)可见2个有丝分裂相/10HPF,16.1%(5/31)可见3个有丝分裂相/10HPF,6.5%(2/31)可见4个有丝分裂相/10HPF。ULM患者样本中有丝分裂相不可见。2.6肿瘤性坏死ALM及ULM患者的样本中肿瘤性坏死均不可见。2.7 P53蛋白表达ALM、ULM患者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9%(13/31)、4.0%(2/50),有统计学差异(P<0.05)。2.7.1 P53蛋白细胞染色比率ALM患者样本中,35.5%(11/31)无P53染色,45.2%(14/31)<33%染色,9.65%(3/31)33%-66%染色,9.65%(3/31)>66%染色。ULM患者样本中,90%(45/50)无P53染色,10%(5/50)<33%染色,0%(0/50)33%-66%染色,0%(0/50)>66%染色。两组患者P53蛋白细胞染色比率有显著性差异。2.7.2 P53蛋白细胞染色强度ALM患者样本中,35.5%(11/31)染色强度成阴性,29.0%(9/31)成弱阳性,29.0%(9/31)成中等强度阳性,6%(2/31)成强阳性,0%(0/31)成极强阳性。ULM患者样本中,90%(45/50)染色强度成阴性,10%(5/50)成弱阳性,0%(0/50)成中等强度阳性,0%(0/50)成强阳性,0%(0/50)成极强阳性。两组患者P53蛋白细胞染色强度有显著性差异。2.8 P16蛋白表达ALM、ULM患者的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18/31)、6.0%(3/50),有统计学差异(P<0.05)。2.8.1 P16蛋白细胞染色比率ALM患者样本中,22.6%(7/31)无P16染色,41.9%(13/31)<33%染色,16.1%(5/31)33%-66%染色,19.4%(6/31)>66%染色。ULM患者样本中,54%(27/50)无P16染色,44%(22/50)<33%染色,2%(1/50)33%-66%染色,0%(0/50)>66%染色。两组患者P16蛋白细胞染色比率有显著性差异。2.8.2 P16蛋白细胞染色强度ALM患者样本中,22.6%(7/31)染色强度成阴性,3.2%(1/31)成弱阳性,32.3%(10/31)成中等强度阳性,38.7%(12/31)成强阳性,3.2%(1/31)成极强阳性。ULM患者样本中,54%(27/50)染色强度成阴性,2%(1/50)成弱阳性,34%(17/50)成中等强度阳性,10%(5/50)成强阳性,0%(0/50)成极强阳性。两组患者P16蛋白细胞染色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ALM临床特点与ULM相似,有较高治愈率和低复发率。2.ALM均呈弥漫性、局灶性或多灶性分布的中-重度细胞异型性,细胞有丝分裂相<5个/1OHPF,核异质密度为中-强,细胞肿瘤性坏死不可见的特点。3.ALM的P16、P5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ULM,提示ALM可能并非ULM的一种亚型,应加强ALM患者术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