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导致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常见原因,CC的癌前病变状态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从CIN演变成为CC,一般需要10~2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长跨度的时间窗内,可以进行许多人为干预措施,来减少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CC筛查方法的多样化以及筛查指南的不断更新,CC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却有上升的趋势。绝经后女性的CC筛查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以及其自身生理解剖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其错过最佳的预防和治疗时机。目的探讨(1)本院不同生理阶段的女性患者参加宫颈病变筛查的主要原因;(2)绝经后CIN及CC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且比较其与绝经前CIN及CC患者的异同点;(3)不同生理阶段的女性患者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cytologic test,TCT)检查结果的分布情况。(4)TCT检查结果的阳性率与宫颈活检病理等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7年8月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13例CIN及CC患者。所有患者的病理等级均经过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分布),就诊主诉(正常体检、异常症状),临床症状(白带异常、接触性阴道出血、阴道不规则流血)和TCT检查结果。根据患者所处的生理阶段是否为绝经期,分为绝经组和未绝经组,分别为104、309例。分析结果,了解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和TCT结果的分布情况。结果1、绝经组和未绝经组中,主诉无明显自觉临床症状,通过正常体检发现宫颈病变均占多数,分别占53.8%,68.9%,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8,P=0.005)。2、绝经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明显高于未绝经组(35.6%vs.12.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307,P<0.001);接触性阴道出血的占比明显少于未绝经组(2.9%vs.1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4,P=0.003);白带异常的占比高于未绝经组(7.7%vs.5.2%),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99,P=0.343)。3、绝经组中,TCT检查为未见恶性细胞或上皮病变细胞(not intraepitheliallesion or malignancy,NILM)25例,不能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tion,ASC-US)14例,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变(atypical squamous cells-cannot exclude HSIL,ASC-H)2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9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29例,未绝经组中分别为76例,50例,51例,55例,77例。两组TCT检查结果提示HSIL阳性率均偏低,分别为27.9%(29/104)和24.9%(77/309),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32,P=0.074)。4、在所有人群中,对TCT检查结果与宫颈组织病理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随着宫颈组织病理活检等级的升高,TCT检查的阳性率逐渐提升,并且CIN 1组与CIN 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25,P=0.001),CIN 2组与CIN 3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26,P<0.001),CIN 3组与C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5,P=0.471)。结论相较于未绝经组,绝经组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就诊原因的患者占比明显更多,但是以体检发现宫颈病变为主要就诊原因的患者占比明显更少,绝经组以接触性阴道出血为主要就诊原因的患者占比明显少于未绝经组,提示绝经后无症状者少见,今后应该加强对本地区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提高定期进行宫颈病变筛查的意识。两组TCT检查结果显示HSIL阳性率均较低,提示采用多种筛查手段联合,比如HPV检测,会降低高危人群的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