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剂量尿多酸肽(CDA-Ⅱ)对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的逆转耐药作用,探讨其可能的蛋白组学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测定其与亲代细胞的耐药倍数。将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接种于96孔板,以不同的药物接触方案与细胞共培养: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培养液中加入2μg/ml浓度的ADM,实验组包括CDA-Ⅱ低剂量组(2mg/ml)、中剂量组(4mg/ml)、高剂量组(8mg/ml),阳性对照维拉帕米组(2μg/ml),空白对照组单纯以含有2μg/ml ADM的培养液培养细胞。给药期间每天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隔日一次消化细胞计数,以观察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情况,以观察药物对耐药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出逆转耐药的倍数。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耐药细胞在药物作用以后的P-gp表达情况,以了解其逆转耐药的蛋白组学作用机制。结果①培养耐药细胞MTT实验结果显示,培养出的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较亲代细胞株SGC-7901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2.88。②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低剂量CDA-Ⅱ组及维拉帕米组均显示出抑制耐药株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及低剂量CDA-Ⅱ、维拉帕米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0天维拉帕米组、低剂量及中高剂量CDA-Ⅱ组的耐药株瘤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3.88%、23.93%、56.22%及56.8%,。③CDA-Ⅱ逆转耐药MTT实验结果显示,用药后高中低各剂量CDA-Ⅱ组及维拉帕米组对耐药细胞株的耐药倍数分别为8.84,5.01,1.67及1.56,提示CDA-Ⅱ对SGC-7901/ADM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逆转耐药作用实现的。④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剂量组CDA-Ⅱ作用后,耐药细胞株膜表面P-gp表达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组和中高剂量CDA-Ⅱ均表现出抑制胃癌细胞耐药株SGC-7901/ADM生长的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细胞膜表面P-gp的表达,从而逆转该细胞株的耐药作用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