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辨能力影响译语产出:央视纪录片《红线》交替传译实践报告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主要依赖“听”和“辨”来实现对原语信息的输入和解码;而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一次听取信息的机会,因此听辨能力是决定译者能否准确将讲话人的意图传递给听众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听辨能力研究交传过程中的译语产出。本次交传任务包括三个阶段:“译前准备阶段”、“口译进行阶段”以及“译后整理与反思阶段”。此次汉译英交替传译任务的对象是2015年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红线》。《红线》这部记录片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关注国内生态安全的纪录片,介绍了目前国内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各种困难。译者重点选取了《红线》中水资源和雾霾问题这两部分作为本次任务的案例分析对象。此次交传任务难度系数很高,因此对译者的听辨能力要求也很高。通过案例分析,译者发现:听辨能力贯穿于整个口译过程中。听辨能力不足,将从多个方面影响译语输出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笔记偏差、表达僵硬、无法打破源语句式、逻辑断裂。对此,译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记笔记时要巩固符号、显化连接词;掌握双语转换规则;学会推理语义信息。
其他文献
例1:自动变速器中混入冷却液造成的故障一辆桑塔纳俊杰轿车行驶无力且难以起步。着车检查,发动机工作正常,挂挡起步,轿车无前行趋势;缓慢加大油门,发动机转速升高到3000r/min时,轿车
-- Based on the test data in dynamic water and static water,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fine sediment flocculation, are analyzed with a gray model me
<正>数学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凭借。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钻研教材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在新课程背景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