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除应按照辨证论治选择适宜的穴位外,针刺手法的是针感获得和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针刺穴位得气后,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称为补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称为泻法。针刺补泻手法的作用在古代医家论述和现代科学研究中都得到了肯定,手法是针灸治疗疾病时候遵循“补虚泻实”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捻转补泻手法操作在古代各医家的论述中差异性较大,对后世理解捻转补泻手法和学习手法具体操作时产生了一些分歧,众说纷纭。故利用现代实验研究,对捻转针刺手法进行有效的论证显得尤为必要。在治疗血虚证时,中医主要以补益气血、调节阴阳,培补后天脾胃为主,以起到生血补血,调节全身脏腑机能的作用,故治疗上主要选择脾胃经穴行补法。研究目的:观察不同手法及其他刺激手段对血虚证大鼠作用后红细胞(RBC)数量、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指标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的有效性,研究补泻手法作用的异同以及针灸治疗血虚证的可能机理。实验方法:本实验以针刺捻转手法作用于血虚证模型大鼠,以空白组与针刺法、针刺补泻法以及灸法作为比照,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以及灸法组,其中模型对照组中按时间点分为5个亚组,0d、5d、10d、15d、20d五个亚组,0d组为即刻组,造模后即取材,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灸法组,统称为治疗组,分别分为5d、10d、15d、20d4个亚组。取“后三里”穴。到各时间点后,称体重,于泳池中耐力游泳,测定各组大鼠耐力游泳的时间并记录。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抗凝血使用血球计数仪计算外周血中RBC数量,另取静置凝血后血清使用EPO放免试剂盒,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EPO含量。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实验结果:外周血的红细胞数量上,模型对照组与各治疗组大鼠的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均上升,到20天时空白组、模型对照组与各治疗组各组间均无差异。其中针刺补法组的大鼠红细胞数量增长最快,在针刺补法5d增长已超过其余各组(p<O.05),针刺组与泻法组增长其次,灸法组作用显得缓慢。15d的模型组与空白组,仍有明显差异(p<0.05)。各治疗组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针刺补法组的效果最好、恢复最快。各组大鼠血清EPO含量做比较可以发现,造模后大鼠血清EPO下降,在造模后各组的血清EPO均有上升趋势,模型对照组的血清EPO含量是明显低于其余各治疗组(p<0.05),各组恢复较缓慢,20d仍低于空白组大鼠的血清EPO含量(p<0.05)。在各种处理方式中比较,针刺补法组的效果最优,EPO含量增加最多(p<0.05)。针刺组优于泻法组,灸法组10d增长较多。力竭游泳时间观察,5d各组大鼠治疗组优于模型对照组(p<0.05),针刺补法组、针刺组优于针刺泻法组和灸法组的游泳时长(p<0.05),治疗组组间的比较,补法组与泻法组有差异(p<0.05)。10d中模型对照组、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游泳时间不如空白组大鼠长,针刺补法组和灸法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处理各组之间,针刺补法组与针刺泻法组之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针刺灸法组与针刺泻法组之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15d各治疗组之间已无差异。20d针刺补法组的游泳时间最长,泻法组较短,针刺组与针刺补法组大鼠游泳时间超过了空白组(p<0.05)。实验结论:(1)经过针刺和灸法的治疗,各治疗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外周RBC数量增高明显。(2)经过针刺和灸法的治疗,各治疗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血清EPO含量增多迅速,针灸治疗促进了EPO的分泌增多。(3)经过针刺和灸法的治疗,各治疗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增长,体力、耐力恢复更快。(4)针灸刺激血虚证模型大鼠后,使得大鼠的血虚状态改善、体力耐力提高,激素分泌水平上升,是对针灸治疗血虚证机理的初步探讨。(5)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具有不同的效应,在三个指标中可以看出,针刺补法组优于针刺泻法组对血虚证大鼠的治疗。(6)针刺捻转补法用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大拇指作用力向前用力捻转360°,然后自动退回,频率20次/分钟。针刺捻转泻法用针刺入穴位后,大拇指作用力向后用力捻转360°,然后自动退向前,频率20次/分钟,这种针刺捻转补泻的手法的治疗血虚证大鼠的有效性可以看做是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