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传播伦理研究——虚拟公共领域里的传播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vf43g43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传播技术和思维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接连出现和蓬勃发展。Web3.0、手机即时通讯、网络交互式传播、移动互联文化已经渗透人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媒体不断出现新的形式,社交媒体即是新媒体的一种,它是一种具有社交功能和媒体属性的新型网络。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无数的信息被网络中的节点(人)过滤并传播着,它构建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关系链条,使之彼此连接,相互交织,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交脉络。无缝隙化的信息时代里,媒介话语权逐渐转变,“民主话语场”逐渐形成,受众的自由表达权在这个虚拟的“公共领域”里得到了更多的释放,信息洪流迅速包围每一个人的生活。  微博(Weibo),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社交媒体的一种,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6年美国的Obvious公司推出Twitter而让微博闻名于世,2009年9月,新浪网推出了类似于Twitter的新浪微博,并在2014年3月份改名为“微博”。由微博掀起的“微革命”正在推动着中国不断前进,成为中国社会最为创新的监督力量。但同时,由于其开放式的沟通环境、匿名制的个人账户、低门槛的使用特征,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传播伦理失范问题也频频出现,这些伦理失范问题严重地干扰了现实社会生活,因此,系统的进行微博上传播伦理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为什么要研究“微博中的传播伦理”,即从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处等方面出发对全文进行整体阐述。在第二章,笔者阐述了本文的传播理论支撑——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体系,并引入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分析微博的伦理困境。在第三章里,笔者将对国内微博和国外Twitter传播的伦理失范现状进行比对分析,运用理论和案例对每一个伦理失范困境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对比二者的伦理困境的异同,并从中归纳出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不同,提出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伦理传播道德体系。在第四章里,笔者试图从公私领域间的矛盾、技术给人带来的异化、用户主体的非理性、官方与民众的话语权博弈、意见领袖与草根的话语权争夺等五个方面追溯国内微博伦理困境的根源。第五章里,笔者比对了国内外解决伦理失范困境的措施,并从中提炼出国外伦理失范失范措施对于中国的借鉴;最后运用规范伦理学的理论,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微博传播伦理道德体系的宏观设想,并提出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在创新方面,前人多从单一媒介的技术视角和单一中国的文化视角出发,分析新媒体特性带来的伦理困境,研究对象聚集于国内新浪微博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文化,缺乏和国外Twitter的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则从传播的全过程出发分析微博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并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了国内外微博伦理失范的困境,并从伦理困境中总结出文化的不同。在解决策略方面,把他律、自律相结合,不仅提出了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确定传播规范、引入技术性管理手段等“外化”建议,还建议逐步普及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引进国外治理伦理困境的有效措施。最后提出以义务论伦理、美德伦理为基础,以功利论伦理、权力论伦理为规范,以社会公众伦理为落脚点,以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为指导精神来构建我国的微博传播的伦理道德体系。
其他文献
本刊讯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与全球二维和三维设计、工程及娱乐软件的领导者欧特克有限公司(Autodesk)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于8月30日在
期刊
在传统媒体时期,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研究媒介及受众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互联网嵌入社会日常,网络技术正在重构媒介和人的关系,用户的主体性崛起、参与性增强,参与式文化勃兴,
期刊
期刊
祭孔典礼,是中华民族为了表达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之情,而主要在孔庙或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至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