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是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原生植被的重要建群种之一。蚬木群落是维持与改善广西西南部岩溶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植被之一。为了增进对岩溶地质环境下森林植被的结构组成和物种分布特征的了解,并探讨岩溶区森林植被与岩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等科学问题。选择原生季节性雨林蚬木群落集中分布区域建立一个4ha的研究样地,参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的技术规范,使用全站仪将样地划分为400个10m*10m的小样方;对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cm的植物个体进行定位、挂牌、测量和鉴定,记录植株编号、名称、胸径、坐标和生长状况等;统计了每个物种在每个小样方内的多度、胸高断面积之和、重要值等物种数量指标;测定每个小样方4个角上的海拔数据,计算出小样方内平均海拔、坡度、坡向、凹凸度等地形因子指标;基于每个小样方的空间坐标,选择相关的主轴邻矩法(PCNM)特征值作为空间因子指标。基于以上数据,使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主轴邻矩法PCNM、方差分解法(variation partition)、广义可加模型GAM等方法,分析了蚬木群落物种组成及建群种年龄结构,讨论了蚬木群落物种分布与生境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并用数学模型深入分析了建群种蚬木在不同生境条件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区域原生植被物种分布与生境条件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岩溶地质环境下不同生境梯度中植被分布变化规律,进一步的阐明岩溶区森林植被与岩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岩溶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群落组成及物种空间变化特征样地内胸径大于1cm的木本植物共有179种,隶属于52科128属,活体个数为25603,不包括分枝的独立个体数为18898。植物的科属区系类型充分体现了泛热带性分布特性,同时也有部分属于北温带分布以及热带东亚-北美洲间断分布类型。表现出样地内植物区系特征与其所处于热带北缘的地理位置相符合。从群落中物种多度、频度、优势度和重要值分析结果,以及物种结构空间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种类植物在样地内的分布特点也是不同的。其中:①山顶植物:鱼骨木Canthium dicoccum、细叶谷木Memecylon scutellatum等,胸径较大、数量较多,但分布范围窄。②上峰坡植物: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海南段Diplodiscus trichosperma、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等个体胸径大,数量较大、分布范围较广。③下峰坡植物:广西牡荆Vitex kwangsiensis、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密花核果木Drypetes congestiflora、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分布范围广,胸径一般、数量一般。④谷底植物:对叶榕Ficus hispida、日本五月茶Antidesma japonicum数量较大、胸径较小、分布较窄。3、生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山体坡面,地貌特征与海拔和坡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增高,地貌逐渐变化为:①潮湿、地势平坦、土壤较厚、郁闭度强的洼地→②水分适中、坡度大、土壤厚度适中、光照适中的峰坡→③干旱、地形复杂、岩石裸露、光照充足的峰顶。使用主轴邻距法(PCNM)基于样地内的空间位置,在所有空间尺度上建立并筛选出PCNM空间因子模型。使用CCA排序、向前选择法(forward selection)、及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删除冗余变量,选择与群落结构相关的最佳空间因子组合。结果显示:影响群落结构变化的空间因子,主要为大中尺度空间变量,也有部分为小尺度空间变量。4、生境因子对群落结构变异的可解释度方差分解等方法结果显示:地形因子能解释群落变异的14.8%,且这部分群落结构变异主要与大尺度的空间结构因子相关性较大。通过地形因子与群落物种CA排序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地形因子对大尺度的群落变异(CA轴1)解释度较好,而对局部中尺度的群落变异(CA轴3)解释度不高;单纯PCNM空间结构因子能解释群落变异的42.3%,且这部分群落结构变异与不同尺度的空间结构因子均具有相关性。单纯PCNM空间因子对大尺度的群落变异(CA轴1)解释度不高,而对局部中尺度的群落变异(CA轴3)解释度较好。不可解释的群落变异占42.9%,这部分变异的来源为与空间结构化关系不大的未知影响因子。由以上结论说明,由海拔、坡度、坡向、凹凸度4种地形相关因子所能解释的群落变异部分主要是由于生态位分化所造成的,占全部群落总变异的14.8%。而由这4种地形因子之外的其它空间结构化因子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种子扩散等生物作用等造成的,占全部群落总变异的42.3%。其它非空间结构化因子引起的群落变异占42.9%5、建群种蚬木的空间分布及年龄结构蚬木种群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陡峭的峰坡部位。在样地中从西南角至东北角,沿对角线方向的成线性分布或斑块状分布。其中大径级蚬木分布相对集中。小径级蚬木分布范围相对较广。根据解析木资料做蚬木年龄与胸径回归方程:Age=1.28*DBH+5.6;方程基本上符合喀斯特天然蚬木林(树龄5年至45年)中蚬木年龄与胸径的关系。并能对此范围以外的蚬木年龄与胸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测。以每2年为一个年龄级分析蚬木年龄级结构和存活曲线,结果显示:蚬木种群年龄级结构曲线呈倒“J”型,各龄级结构组成完整,无明显断层现象;存活曲线符合负幂函数:y=38.54x-1.82(R2=0.895;p<0.01).而与负幂函数拟合曲线比较发现,蚬木种群存活曲线在13到16年生时期处于低谷。由此可判断,研究区域内蚬木种群整体上正处于良好的增长趋势,而在13到16年生时期的蚬木种群可能受到强大生存选择压力,在度过这个时期之后蚬木种群存活率升高。6、不同发育阶段建群种蚬木分布与地形相关性使用广义可加模型对不同径级蚬木种群特征与地形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蚬木幼树在相对广泛的地形条件下均有分布;随着径级增大,蚬木种群分布的范围逐渐变得狭窄,且与地形因子相关性逐渐增大,最终使得成年蚬木种群集中分布在特定地形条件下(山体中坡位、地势陡峭、地形凸起)。这说明了,不同发育阶段蚬木种群能适应生境的幅度是不同的,不同生境条件下蚬木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在群落中优势度也是不同的;生境过滤可能在蚬木种群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