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拜占庭圣像画中的基督形象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占庭艺术是中世纪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学史对"黑暗中世纪"的误解,它长期倍受国内艺术理论界的贬抑与弃置.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美学界对拜占庭艺术研究开始有所关注并认识到:拜占庭艺术是以信仰而非审美为前提与指归的宗教艺术.藉此,学界对传统美学的有效性提出了颇具挑战意味的诘问.然而,因为宗教体验的匮乏,对这种艺术的理解往往丧失了不可或缺的同情性想象与体悟,由此而生发的诸多论述也必然游离特定艺术情境,少有言说的准确性和生命力.有鉴于此,该文选择拜占庭艺术之代表——拜占庭圣像画为研究对象,并以对信仰的体验性把握为依据,围绕对圣像画最为关键的质素——基督的形象问题的真切体验展开论述.
其他文献
受幅员、民族、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以及多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学的区域性很早就得到了论证.随着历史发展,文学的这一性格更多是通过地域文化发挥作用,对于20世纪的中国作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公认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中最具权威性的词典,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理论性和时代性。要看《现汉》第六版有什么新变化,要与之前的版本做比较
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的历史.现代艺术在这一点上与古典艺术有了极大的差别,不论是外在的现象还是内在的精神意蕴都给作
新历史小说突破了历史小说写作的史传传统,实现了历史小说在历史观念、小说艺术观念上的突围和创新.它们从"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的历史观念出发,将历史小说更自信
该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整体、开放的大文学史观的导引下,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七月派的发生、演变、消隐的动态过程及其成因,
金、元、明三代是杜诗学史上相对冷落的时期,其注本的数量、质量,尤其是在杜诗学史上地位、影响,和宋代、清代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金元明时期的杜诗学研究也有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