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们利用产前束缚刺激作用于母鼠从而使子代小鼠产生抑郁样症状建立抑郁症小鼠模型(定义为PRS小鼠),观察由产前应激诱导的子代小鼠相关行为学改变及京尼平作用后PRS小鼠的行为学特点,并探究京尼平对产前应激子鼠行为学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选用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孕1天的母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产前束缚刺激组,PRS)和对照组(无刺激组,NS)两组,从孕5天开始给予实验组孕鼠束缚刺激,每日3次,每次30分钟,持续刺激直至实验组小鼠分娩。对照组小鼠于相同条件下饲养,不做任何干扰刺激,待其自然生产。产后21天将子鼠断奶,雌雄分笼饲养。产后45天选取雄性小鼠作为后续实验对象,将子鼠随机分为产前束缚刺激(PRS)+京尼平组、产前束缚刺激(PRS)+DMSO组、空白对照(NS)+京尼平组、对照(NS)+DMSO组,腹腔注射京尼平(50mg/kg)溶液以及2%的DMSO溶液(相同剂量),每日一次,连续7天。最后一次注射药物2小时后进行行为学实验,即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和强迫游泳试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来评价小鼠的行为学改变。为探索京尼平对PRS小鼠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用蛋白免疫印记试验(Western Blot)及反转录酶-聚合酶连锁反应(RT-PCR)检测了相关基因PER2、PER3、NOS1、HDAC1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通过NS+DMSO组和PRS+DMSO组动物行为学实验结果比较得出孕鼠产前应激对子代小鼠抑郁样的行为影响,悬尾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显示PRS+DMSO组小鼠与NS+DMSO组相比,不动时间总和延长,表示PRS+DMSO组小鼠在危机情况下更易产生行为绝望,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抑郁模型成功建立。通过PRS+京尼平组与PRS+DMSO组相比,来评价京尼平对产前应激子代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PRS+京尼平组不动时间总和明显缩短(P<0.05),表明京尼平可以缓解由产前抑郁所诱导的子鼠抑郁样行为。在后续实验中我们通过比较PRS+DMSO组和NS+DMSO组两组小鼠海马中PER2、PER3、NOS1、HDAC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发现,产前应激可诱导PER2表达的显着升高(P<0.05),而通过PRS+京尼平组较PRS+DMSO组两组的比较我们发现京尼平作用后,子鼠海马中的PER2的表达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应激可以诱导子鼠后代抑郁样行为学的改变,京尼平作用后可以显著纠正产前应激子鼠的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与其对周期性节律因子Per2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