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头溪流中自然藻类较少、营养水平较低,水生生物以河岸带输入的凋落叶为主要食物来源。底栖动物作为淡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凋落叶的分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河流连续统理论,源头溪流中的有机碎屑等营养物质会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功能。长白山地区的森林溪流是我国北方重要河流——松花江的源头,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对其进行相关的生态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地区1条源头溪流为试验溪流,对比了冬季低温环境下的浅滩、深潭两种生境中色木槭、紫椴、蒙古栎凋落叶的干质量损失率,分析了三种凋落叶网袋内底栖动物的定殖情况,探讨了生境类型对凋落叶的越冬分解和底栖动物定殖的影响。1.生境类型对三种凋落叶干质量损失率具有显著影响,即浅滩生境中的损失率显著高于深潭生境(P<0.05)。经过185 d的分解,三种凋落叶干质量的平均剩余率在浅滩中分别为12.73%(色木槭)、15.71%(紫椴)、22.84%(蒙古栎);在深潭生境分别为22.93%、27.27%、37.40%。其中,蒙古栎凋落叶的干质量剩余率在溪流冻结初期时受生境类型的影响不显著,其可能原因是蒙古栎叶片表面蜡质层较厚,影响了自身的分解过程。2.本试验于两种生境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7865头,隶属于5纲10目29科33亚科55属(或种)。其中,底栖动物总个体数的83.05%均为昆虫纲。生境类型对底栖动物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不具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密度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影响(P<0.05),尤其是对捕食者而言,其密度相对丰度均表现为浅滩生境显著高于深潭生境。在溪流冻结初期时,撕食者的密度相对丰度表现为浅滩多于深潭,融化期时则表现相反。收集者多存在于深潭中,而滤食者在浅滩生境中的相对丰度较高。整个试验中收集到的刮食者数量和种类均较少。3.在三种网袋内,捕食者、收集者和撕食者均为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但不同凋落叶种类对网袋内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浅滩生境中,色木槭网袋和蒙古栎网袋内的底栖动物总多度随取样时期的变化呈增加趋势,而在整个冬季过程中,紫椴网袋内的底栖动物总多度则逐渐减少。三种凋落叶网袋内均以纹石蛾属一种(Hydropsyche sp.)、小蜉属一种(Ephemerella sp.)、摇蚊亚科一种(Chironomidae sp.3)、直突摇蚊亚科一种(Orthocladiinae sp.2)、长足摇蚊亚科一种(Tanypodinae sp.)、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等为主要的优势类群,绿襀科(Chloroperlidae)的Xanthoperla sp.在色木槭网袋和紫椴网袋内属于常见类群,但在蒙古栎网袋中则属于稀有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