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陆秀夫负宋幼帝赵昺在厓山蹈海而亡,标志了赵宋300年皇脉的断绝,同时也揭开了大批宋文人遗民生涯的序幕."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进退无据的孤绝处境既让这些宋遗民蒙受了沉重的心灵创伤,丰富了其有关人生、社会的情感体验,另外,"立功"一途受阻,又让他们能更自觉地担当起"立德"、"立言"之任,在文字著述中寄寓他们的亡国哀痛和存续传统的苦心.而诗词虽末技,却也能"存江山以不朽"(刘辰翁《小斜川记》),于是乱离易代的环境,既磨砺了一代封建士人的节操,又成就了一期遗民文学.宋遗民词即一显例,它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内涵而成为了词在宋代发展的一个光耀而悲壮的终结.宋末元初的遗民词坛,存在着江西遗民词人群和浙江遗民词人群两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词人群体.尽管他们生活、创作的社会时代环境相同,但这两个群体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个性气质、教养师承和生活经历、情趣及词学审美均有不同的互异的群体特征,并因此而形成了这两个词人群体在词的创作方面的地域特色.鉴于近年词学界对宋末江西遗民词人及其创作研究的冷落,为江西遗民词人坚毅的人格精神、江西遗民词丰厚的思想内容、独立的审美形态所感动,该文从地域分群对比的角度,以浙江遗民词人及其创作为参照,对这一词人群体及其创作作一宏观研究.既对江西遗民词人群的群体组成、群体关系、群体特征作了具体的实证的考察,又兼顾时代、地域因素的影响,从情感内容、艺术表现两个方面分析了江西遗民词所反映的时代生活内容、社会心理及其呈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展示宋遗民词坛多元丰富的审美形态,并拓展共时态文学现象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