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妇科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雌激素依赖性)和Ⅱ型(非雌激素依赖性)。目前,子宫内膜癌多以手术为主,辅助放疗、化疗,对于晚期以及复发癌患者多以化疗为主。目前化疗的基础药物是细胞毒性药物,但是因其广泛存在的副作用,寻求新的替代性治疗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与脂肪代谢、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而Ⅰ型子宫内膜癌是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胰岛素水平也密切相关,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PPARγ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增强,而且提示PPARγ激动剂有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辅助用药。现有不少研究证实,PPARγ激动剂在体外研究中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但是在体内研究和临床研究中还缺乏相应的证据。本实验采用KLE细胞株构建子宫内膜癌BALB/c-nu突变小鼠移植瘤模型,研究在体内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Z)与顺铂联合应用对其生长的作用,并证实药物的治疗作用。方法:1.构建子宫内膜癌裸鼠模型:KLE细胞培养于37℃,5%CO2的孵箱内,培养基为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以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悬浮于PBS溶液中,调整细胞密度为1.0×108个/mL,经台盼蓝染色活细胞数占95%以上。无菌条件下,在裸鼠的肩胛部皮下接种0.1mL肿瘤细胞的悬液,接种后在无菌,恒湿、恒温条件下饲养。严密观察裸鼠的一般状态及接种部位的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直径,计算体积。2.荷瘤裸小鼠的分组及观察指标:以皮下结节体积≥200mm3为成瘤标准,将成瘤后的裸鼠36只随机分成6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B (DDPlmg/kg),C组(DDP3mg/kg),D组(R0Z50 mg/kg),E组(DDPlmg/kg+R0Z50 mg/kg),F组(DDP3mg/kg+ROZ50 mg/kg)。DDP采取隔天腹腔注射给药,ROZ采取每天灌胃给药。每隔三天测量肿瘤体积,观察药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实验第38天处死裸鼠,分离皮下移植瘤并称量其重量计算抑瘤率;Hoechst法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种植瘤组织中NF-κB、PTEN蛋白的表达。3.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Windowsfor 17.0统计单项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进行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KLE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在裸鼠体内的成瘤率为97.4%,荷瘤鼠一般情况良好,瘤体表面无明显破溃,至实验结束各组裸鼠均存活。2:顺铂和罗格列酮单独使用均可以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各组抑瘤率分别为:B组24.41%,C组43.34%,D组49.67%,E组78.02%,F组84.78%。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罗格列酮和顺铂抑制子宫内膜癌的作用强于单独应用罗格列酮、顺铂。3:罗格列酮单独组和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PTEN表达增强,NF-κB表达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KLE细胞在裸鼠的肩胛皮下有良好的成瘤性。2: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和顺铂可以抑制移植瘤的生长,促进细胞凋亡。罗格列酮与顺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3:PPARy激动剂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上调PTEN,下调NF-κB蛋白表达增强顺铂对人子宫内膜癌KLE细胞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