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许多高层、大体量的建筑拔地而起,地表下垫面粗糙度与建筑周边风环境急剧变化。风环境作为建筑物理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风环境模拟在建筑方案设计中仅仅被当作一种辅助设计的手段。实际上,建筑风环境对建筑设计影响深刻而复杂,在一些建筑方案设计中,简单的风环境模拟修正设计并不能够体现其对建筑设计的全部作用;而在另外的某一类建筑设计中,风环境甚至可作为建筑形态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我国季风气候区域的公共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风环境对其形态产生的影响。本文的行文脉络将分成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规划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行文逻辑,为后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将在理论层面探究建筑风环境、建筑形态以及将两者结合研究而引出的空间冗余度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提出风环境这种“非必要”需求恰好可以作用于冗余空间这种“非必要”空间的思路,并结合建筑对风环境的需求程度,尝试探究风环境影响下的公共建筑分类方法。第三部分结合实例分别研究风环境在现场勘查、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中的可以对建筑形态产生的影响,并对相对应阶段可采取的风环境优化方法进行模拟研究。第四部分对前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三个关键研究问题进行探究,分别是:对公共建筑周边人行尺度风环境的影响范围进行量化、公式化的模拟研究;风道内及周边建筑物高度对廊道通风效果的影响探究;以具有高可塑性公共建筑特征的清河火车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在风环境主导影响下的形态生成过程。最后,总结全文,归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风环境与参数化、BIM技术的结合研究前景。